□林黛敏 闲时喜欢到外砂东溪逛逛书斋,看似无意的闲逛,其实可能就是嵌在灵魂深处的一种喜欢吧。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会把“清风明月”“雨燕衔泥”这些诗意的字眼和书斋挂上钩。穿行于此,感受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尘封的历史文化故事,引发我们对潮汕书斋文化“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三年前也是到东溪走街串巷寻觅书斋,从长寿庵里的小香山别馆,走到十里榕堤,在古寨门的转角处,有一座叫“榕荫小筑”的书斋引起我的好奇。征得主人的同意后,拍了几张书斋相片,投稿到电视台被采用,并获得了100元的移动话费。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年间,所拍的汕头地方特色小片竟被电视台采用90次,这是我的小骄傲,也让更多人知晓外砂的书斋文化。 外砂东溪村文化氛围浓厚。从清朝中期开始,由于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东溪人依靠船运业或外出经商相继发家致富,这些都为人文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耕读世家”“书香门第”在社会各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学而优则仕”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追求,使一些文人产生了要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的需求,书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致富的东溪人营造宅屋时都不忘构置书斋,“延宾教子,以冀成名”。小小的东溪出现几十间书斋,成为潮汕地区罕见的“书斋村”。 因为村中书斋众多,一位能人就把书斋串名成诗: 倚南寄傲四时乐,友竹友兰养花天; 鸣乐两琴挹友月,耕渔钓月继辋川; 榕荫绿槐梧百尺,亦云听莺小香山; 蓬东明新可读处,虫二风月去无边。 这首普通的七言诗镶嵌了东溪村的24个书斋名,依次是:倚南、寄傲、四时乐、友竹、友兰、养花天、鸣琴、乐琴、挹月、友月、耕渔、钓月、辋川、榕荫、绿槐、梧园、亦云、听莺、小香山、蓬东、明新、可读处、虫二、风月。 这些饶有情趣的诗意书斋名,寄托文人的情怀,以表明志向,或自警自勉,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今年年初,二姐的东溪同学圆姐到我家茶叙,无意间谈到《记住外砂》这本书,她说她很喜欢看里面各个村的故事,整本书已看了三遍,特别是讲东溪村的故事,更看了无数遍。我听圆姐讲得生动有趣,加入“听古”的行列,聊着聊着,就和圆姐讲到东溪的书斋。我问她:“东溪的书斋现存哪座最完整?”圆姐说:“梧园。”于是,我和圆姐相约去梧园参观。 梧园坐落于东溪村宫前池西边,是一座典型的潮汕“下山虎”建筑,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是一座文人庭园。梧园占地接近一亩,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生态环境,所谓瓦、檐、廊、柱、厅、亭、厝头角,只要造化之精生,就无不惟妙惟肖地挈来落于其间。 初遇梧园,西化的外门上,依稀可见青绿色“梧园”两个俊秀的字,两边门柱上写着藏头联:“梧高百尺棲鸾凤,园阔三弓养鹿麋。”诗意的对联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穿过门廊的花窗,至正门处,门楼刻着正楷“儒林第”三个字,端庄平易,两旁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壁画。 进入正门,眼前是宽敞明亮的院子,左、右侧各一厅两房,左厅叫下厅,右厅叫正厅,一排木雕闪门,质朴古典,透出时光的味道。正厅两边房子的窗户上,人物壁画栩栩如生、眉目传神,场景是雅集式的郊游畅聚,陶然世外的别致情景,反映出文人内心深处对亲近自然、感悟天道、安享美善的毕生追求。 想象着昔时的才子佳人在月白风清下翻着那带着幽香的书页,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书窗下的龙眼树,树影朦胧,书窗外的池水在月光下泛起粼粼银光,池上的鸭子踏着清波,闲闲地在池上拨弄。时而一翅白鹤掠水而过,落在池边的榕树上,剔羽而眠,然后,读书人便枕着诗意入睡。 庭院深处,西边的房子叫尾间,是储粮的粮仓,有一扇门可通后花园。后花园别有洞天,小立亭边,小金鱼在水塘里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凭栏远眺,绿树繁花簇拥着,倒影尽在池塘中……这时,清风扑面,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梧园布局疏密精究,结构宽严相济,简而不陋,雅而不豪,具有艺术感染力。 “梧园”书斋也是东溪经济繁荣的又一佐证。沧桑变幻,今园址幸存,王姓子孙居住期间,园景仍充满书香气息。 据东溪“七家内”先贤后裔金礼兄介绍,村里24个书斋,已修缮18个,话语之中,无不露出骄傲的神色。这些书斋能得以维护,不让其随着岁月而荒毁,这对外砂来说,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东溪书斋经过一百多年风雨的洗刷,今天依然影响我们的生活,这种鲜明的文化传承绝非偶然,它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商品经济的繁荣,物质文明的进步,促成了书斋文化的兴起、文化的兴旺,也促成东溪经济的发展。而这种探求无疑预示着东溪书斋文化无止境地传承并发扬下去。
-
即时新闻
诗意东溪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9月08日
版次:SA16
栏目:
作者:林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