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客家博物千年韵 流风梅香寻乡愁

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4月19日        版次:ZT13    栏目:    作者:丘锐妮

     客家围龙屋模型

     (汉代)素胎四系陶罐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何志林 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除署名外)

  

  “世界客都”梅州是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是一日读懂客家的必到之处,也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四月中旬,“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开幕式系列活动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不少嘉宾对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留下了深刻印象,纷纷表示通过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到客家人的历史与文化。本期客家文脉走进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感受千年客家文化的魅力。

  

  千年风情 一曲客韵流淌悠悠岁月

  

  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客家人的故事始自千年以前,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出发,跨黄河、过长江,经过迁徙路上数十代人的定居、融合、发展,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时期的交融、繁衍,形成语言相通、文化认同一致的族群——客家民系。在万里迁徙中,客家民系不断淬炼自己,创造了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于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馆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 6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以及梅州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了解客家文化的好去处。

  走进主馆客家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亻厓”字,“亻厓”是客家话中的第一人称,有学者认为其发音是古汉语中第一人称“我”(一说“吾”)的发音。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话保留了古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色,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拾级而上,来到主馆二楼所设基本陈列《客家人》。《客家人》着眼“大客家”,通过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主题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与发展。

  “客家民系孕育于汉民族,形成于赣闽粤,发展成熟于粤东梅州地区,延续至南粤东江与北江,播衍到海内外。”在“迁徙足迹”展区,各朝代的文物展示了悠久厚重的客家历史,地图生动描绘出客家人的迁徙足迹,讲解视频则向人们剖析出现几次大迁徙的原因,让大家从更深的层面触碰了解客家文化。

  在“英才翘楚”展区,展示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先贤的生平与事迹,人文才俊星光璀璨。客家人从中原而来,保持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因此在诗歌、文学、书法和艺术等诸多领域培育了不少杰出英才,如“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一诗轰动诗坛的温训、爱国诗人丘逢甲、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林风眠等。

  除此之外,梅州名人廉吏馆和梅州大学校长馆,专门介绍和展示梅州先贤名人和梅州籍大学校长的事迹及主要成就。客家人不仅能“提笔安天下”,也可以“走马定乾坤”,梅州将军馆便介绍和展示了从辛亥革命以来478位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功绩。

  

  万里迁徙 一首山歌回响中原文明

  

  “筚路桃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正如黄遵宪《己亥杂诗》中所说,客家人保留了不少中原传统文化及礼节民俗。

  客家传统婚俗便基本传承了古代婚俗的“六礼”,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征(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方)、迎亲(迎娶新娘)。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也曾展出客家泥塑作品《客家大喜》,再现客家传统婚俗中热闹喜庆的迎亲场面,在红灯高照、“八音”齐奏中,新娘坐在大红花轿里带上嫁妆和亲人的祝福准备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小舅”“小姨”则开心地参加婚宴做“食酒客”,好不热闹。

  “这是‘风车’,稻谷晒干之后,都要用‘风车’来筛选稻谷。”在“农业立本”展区,家住梅城的陈女士正给孙女讲解眼前的客家传统农具。“这些工具保存、还原得很好,就算下一代不用了,也可以让他们了解先辈的农耕生活。”陈女士说。

  移步“客家民居”展厅,客家土楼、四角楼、五凤楼、围龙屋、杠屋等多种典型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模型让人直观地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异同。

  “什么生来四四方?什么又是圆叮当?什么生来像天堂?什么样子像城墙?我家就是四四方,我的围屋圆叮当,我家里面像天堂,高大围楼像城墙。”围龙屋是在土围楼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改良而成的,建成半开放式,前低后高,中轴祖祠,两侧横屋,后化胎、围龙、风围林,前禾坪、半月池等,形成天圆地方、整体为椭圆形的格局。

  “半月塘与‘化胎’构成圆形布局,代表天;上堂、中堂与下堂及两侧的横屋构成方形布局,代表地;人居其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高珊说,客家民居是客家人对汉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人的创新与审美。

  展厅内还有不少建筑构件,其中一座清代乾隆年间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形,通体呈暗褐色,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其结构与清朝皇家建筑主梁架基本相同。

  走出《客家人》展区,便到了主馆中的另一处基本陈列《梅州史话》,该展以“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梅州历史名人”“红色土地”六部分展陈梅州的人文历史,向世人展示“世界客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韵今辉 一场乡愁漫游多彩人生

  

  “博物馆目前有藏品万余件,主要有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类型丰富,含纸质文献、陶瓷、杂项等。”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有国家二级、三级文物近三百件,还有林风眠的画作、宋湘的墨宝等珍贵藏品。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刊行的《客家文博》为中日韩乃至全世界爱好客家文化的学者提供了积极有效的交流平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罗鑫说,该馆经常举办艺术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客家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2023年1月,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回望·此去最忆是梅州》完成展陈提升,正式开展。作为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分馆之一,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占地1470平方米,馆藏非遗精品力作57类214件,展陈包含8个板块,分布在59个展厅。

  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的活态呈现,深情演绎了一个游子归来的故事。从“望乡”起,聆听久违的“乡音”,细品记忆中的“乡饮”,轻抚岁月划过的“乡艺”,欣赏腔调浓厚的“乡风”,再度“回望”,怀着敬祖睦宗的浓浓“乡情”,带上“乡信”,回到此生最忆的梅州。

  在馆内,可以听到悠扬婉转的客家山歌,保留“中州古调”的广东汉乐;可以零距离观赏霸气威严的巨型火龙,精致灵动的各类雕塑;可以找到儿时用过的生活器具、熟悉地道的客家美食,了解梅州各地区的风俗。该馆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深切感受到客家文化的无限魅力,也是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努力提升游客参观体验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除图文讲解外,还引入VR、AR等先进技术,并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项目。在讲解服务上,运用人工讲解、智能语音讲解、定点感应讲解、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满足各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在民俗展区,则采用实物展示和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让观众“身临其境”。

  此外,为实现侨批保护、研究和利用一体化,推进侨批资源共建共享,2022年以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加大馆藏侨批数字化保护力度,稳步推进侨批档案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精心策划《侨心归处即是乡——梅州侨批文物专题展》。”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文脉链接

  

  客家博物馆各展馆简介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是以全面展示汉族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博物馆,也是整体性生态博物馆,其特点是以主馆客家博物馆承担整体性博物馆中的枢纽的功能,其余一系列利用古建筑设立的各具特色的大学校长馆、将军馆、黄遵宪纪念馆、华侨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及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纪念特定的杰出人物或特定的文化为主题,与主馆主题陈列构成互补关系,形成了客家文化整体性生态博物馆网络。

  客家博物馆主馆设有基本陈列《客家人》和《梅州史话》,其中《客家人》陈列从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梅州史话》陈列,从“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红色土地”五个部分展示梅州的人文历史。

  梅州大学校长馆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249位梅州籍海内外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

  梅州将军馆主要介绍和展示从辛亥革命以来478位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功绩。

  梅州名人廉吏馆以“景仰先贤、忠孝清廉”为主题,展示19位梅州先贤赤诚报国、行廉志洁的光辉事迹。

  黄遵宪纪念馆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境庐和荣禄第”以及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恩元第组成,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主题馆。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恩元第内,设有《乡愁映像·一客一故乡》主题陈列,从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回望七个部分,全面展示梅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内设《海丝寻梦——梅州海外客侨历史文化陈列》,从出洋篇、创业篇、传承篇、融合篇、故土篇、侨务篇六个部分,展示梅州海外客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和爱国爱乡的贡献史。

  

  文脉关注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文物鉴赏

  

  孙中山楷书作品

  

  此书法作品为纸本、横轴,整体完整,但有霉点。钤印:白文孙文之印,款识:君勉先生属(尾款),题识:孙文。字大数少,一笔一画用笔端庄规范,几无潦草,形体方正,宽博厚重;用墨饱满,没有枯笔,棱角圆润,线条流美,韵味悠长。

  此书法作品为孙中山于民国初年在日本题赠给华侨实业家潘君勉的,以感谢潘君勉多次捐款大力支持民主革命事业,同时借此宣传博爱精神。20世纪90年代末,潘君勉女儿将该题词捐赠给梅州市华侨博物馆。2010年10月,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并入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该文物随之移交给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2012年该书法作品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晚清黑漆木雕描金镂空花卉人物纹隔扇

  

  隔扇共有8扇,高317厘米、宽53厘米,每扇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均有上下涤环板和隔心(或裙板),结合浮雕、通雕和漆画等装饰手法,色彩对比鲜明,风格华丽庄重。

  涤环板浮雕祥云、瑞蝠状吉祥纹饰,用漆画绘制兰莲松等吉祥花木、博古图和棋盘、书卷、如意等;隔心采用通雕工艺雕刻奇石、茂树、繁花、喜鹊等;裙板用8幅人物故事图表现了一个寒门子弟经过多年苦读、外出考取功名衣锦还乡、并兴旺整个家族的励志故事。

  

  木活字印刷工具

  

  这套木活字印刷工具有数屉字盘、刻刀、各姓族谱名雕盘、轧子、刮刀、棕刷等。字盘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黑色的繁体“木活字”,这些字笔画横细竖粗,非常规范,为起源于宋代印刷所用的“老宋体”。字模中有5厘米见方的“大字”,也有几毫米见方的“小字”。该套工具完整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