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被朱自清称为将“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被李石岑誉为“我国雕塑界之泰斗”……

李金发的艺术人生:文学纵横 金石刻画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4月19日        版次:ZT14    栏目:    作者:危健峰、王海锋

     李金发

     李金发作品

     李金发著作

     邓仲元雕像

    

  

  文/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王海锋

  图/李岳萱提供(除署名外)

  

  春天的罗田上村,田野碧绿、草木青葱,溪水如玉绕“承德第”流向远方,仿佛诉说一个遥远故事——“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和谐/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李金发在诗中这样描写故乡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因诗歌,他被朱自清称为将“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因雕塑,他把西方的雕刻技法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相结合,开展现代雕刻艺术教育,被李石岑誉为“我国雕塑界之泰斗”。蔡元培为他题写对联——“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

  

  万里求学:从罗田上村到法国巴黎

  

  1900年11月,李金发出生在罗田上村“承德第”,在“勤俭”和“字墨算盘”的家庭教导中成长,六岁入本乡蒙馆“破学”读书,1915年入高等小学,1917年冬毕业但由于教育改革没有拿到文凭,于是退学。

  “退学后,住在家里真是彷徨中途,心头非常苦闷,日长无事,开始看《桃花扇》《牡丹亭》及《随园诗话》,渐渐地写一些旧诗,读《玉梨魂》的时期已经过去。想多读英文,又不得其门而入……”多年后,李金发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18年年初,李金发与同学一起赴香港,先在谭卫芝补习学校读英文,后转入圣约瑟中学;当年夏,李金发考入上海留法预备学校;11月,他与林风眠等六十多位有志勤工俭学的青年一起离沪赴法,抵达后在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法语。

  1920年夏秋,李金发和林风眠等同乡转到布卢耶尔市立中学就读,1921年春又转入第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接受最初的美术启蒙教育。此后,在该校校长的介绍下,到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深造。这短短的一年半,李金发首次确定了自己事业的方向,完成了从语言学习向艺术学习的过渡和转换。

  “我一面在课堂上勤苦学习,一面在下午学刻大理石,材料由学校供给,自己当然负担不了。这于我是千载一时之机,幸没有错过……因为学校里只是做人体,没有做肖像的机会,不得已时时拿黏土回来斗室,练习肖像,其局促之处不难想象了。”从李金发的回忆可见其对雕塑艺术的热爱以及勤奋程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2年春,李金发为同学林风眠和刘既漂各做了一个石膏头像,并雕刻成花岗岩石雕像,送到规格很高的巴黎春季展览会,没想到居然入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人的雕塑作品第一次入选巴黎美展,因而引起轰动。

  在巴黎学习期间,李金发还阅读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的养分。他说:“雕刻工作之余,花了很多时间去看法文诗,不知什么心理,特别喜欢颓废派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魏尔仑的象征诗,将他的全集买来,愈看愈入神……”。就是这一期间,李金发写就了日后轰动整个中国诗坛的《弃妇》。

  1922年冬,李金发与林风眠、黄士奇、林文铮结伴到德国柏林游学。在柏林,李金发一面练习雕刻和油画,一面仍以极大的激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923年,他先后编定了第一本诗集《微雨》和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1924年,李金发回到法国,并与屐妲结婚;当年秋,李金发受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携妻子取道意大利回国,受聘为上海美专雕刻教授。当时,他还编定了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

  

  轰动诗坛:中国现代象征诗第一人

  

  1925年2月16日出版的《语丝》杂志第14期,一首署名为李淑良的《弃妇》诗横空出世:“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将时间之烦闷/化为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

  此诗一发表,马上引起诗坛震动,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弃妇》的诗歌形式、语言、意象、手法及透过这些表达的情感对于当时的诗坛来说都是新奇而瑰丽的。同年8月,《语丝》第41期上发表《时之表现》,首次署名李金发。从1925年至1927年,李金发连续发表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以一个奇怪的诗人、年轻的诗人、高产的诗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坛,甚至直接被称为“诗怪”。

  李金发的诗歌从时代来看,是“五四”白话文写作之后,中国新诗兴起以来出现的别具一面的语境表达;从技法来看,他深刻学习并引进了波德莱尔等的象征派艺术;从精神内涵来看,实现了西方现代文艺精神和中国传统精神的融合,但由于格式、语法、语言、意象的选取和夹杂,有时难免显得晦涩、神秘、难懂。因此,从李金发诗歌发表之初就饱受抨击,但喜欢和追随模仿者也众多。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中,就不按习惯地选取了李金发的19首诗,总数排名第四位,仅次于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可见,朱自清对李金发诗歌的欣赏,“他的诗没有寻常的笔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式情感,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弃妇》的出现预示了新艺术转移的萌芽。判断它的价值,艺术探索的意义尚在其次,冲破习俗的勇敢抗争比艺术的倡导也许更为重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在《中国现代象征诗第一人——论李金发兼及他的诗歌影响》中这样写道,同时他认为“李金发的出现宣告了新诗象征表现的开始。”

  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与徐志摩代表的新月派、郭沫若代表的自由派形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的新气象,“许多人抱怨看不懂,许多人却在模仿着。”胡也频、石民等年轻诗人受李金发影响巨大,此后以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创造社诗人发展并延续了象征派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戴望舒、卞之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派的诗歌。

  

  践行美育: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

  

  1924年年底,李金发踌躇满志回到上海,希望以自己所学推动新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和萌芽。但受国内形势影响,上海美专当年招生竟然无一人报考雕刻专业,李金发从学成归来的艺术家成了失业的艺术家。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球征集雕像而不得。孙科聘李金发为孙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评审顾问,并请其试做中山胸像。“当我初把像模展开给宋老太太来参观的时候,她感到这种生动,吓得一退……”李金发在《做总理铜像的回忆》中谈到。

  此后,李金发在上海见到蔡元培,蔡为李金发的《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雕刻家米西盎则罗》两书题写书名。192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创立,林风眠任校长,李金发担任中国第一个雕刻系的系主任。西湖教学,学生不多,但李金发总算是开启了现代雕塑艺术的教育之路。然而,他并不感到如意,遂开办了一家“罗马工程处”的雕刻公司,在教学与生意之间穿梭的李金发还是创作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雕塑艺术作品。

  1931年,李金发辞去职务,回到广州另谋出路。此间,他铸造了伍廷芳雕像,如今这座雕像置于广州越秀公园,依旧神采非凡。伍廷芳铜像完工后,应当时广东省主席陈济棠之邀,又制作了邓仲元铜像,该铜像为一座高十英尺的戎装立像,身披军大氅,右手叉腰,左手扶指挥刀,充满威武之气,铜像原立于邓仲元遇刺的广九车站,后移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据统计,从1925年至1937年,李金发先后制作了雕塑作品十几件,多为人物塑像或雕像。

  李金发的雕塑作品虽然多为应酬或商业之作,但仍有其艺术价值。他在用西方雕塑艺术注重肌肉纹理、面部表情的基础上,更加注意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而李金发在谈到自己的雕塑作品时,却坦言:“我直到现在所作的雕刻没有一个是自己满意的创作……”

  然而,我们还是不得不提李金发主编的《美育》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28年1月,开展以“快慰身心”和“陶冶性情”为目的美育。《美育》杂志的前三期,图文并茂,印制精美,在当时的艺术界可谓耳目一新。文字方面,由李金发、徐蔚南、李树化等撰文或翻译,介绍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名家大作;图片方面,刊登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雕塑作品;绘画方面,介绍拉斐尔、马奈、莫奈、福尔克等人的作品。李金发还撰写了《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等六篇有关美学和艺术理论的论文。由此可见,李金发身体力行推动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参考文献:1.东方出版中心,陈厚诚《李金发回忆录》2.百花文艺出版社,陈厚诚《李金发传》3.花城出版社,诗画双馨——林风眠、李金发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4.长江文艺出版社,周良沛编选《李金发诗选》5.四川文艺出版社,陈厚诚、李伟江、陈晓霞《李金发诗全编》。李岳萱先生(李金发侄子)、林勇军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