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四条广东考古游径发布

粤东考古游径提供五一出行“新攻略”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4月19日        版次:YD10    栏目:    作者:蚁璐雅、潮宣、汕宣

     樟林古港 澄宣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潮宣 汕宣

  

  讲好广东考古故事,展现岭南特色文化。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4条广东考古游径,吸引众多游客目光,为五一假期出行提供一份“新攻略”。

  其中,粤东考古游径位列其中: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记者留意到,粤东考古游径将古代窑址、古桥、古港、古代沉船等考古资源串珠成链,凸显粤东在中国海外交通史、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今年五一期间,前往潮汕地区游玩的市民游客可以跟随粤东考古游径,通过一段考古历史文化旅程,感受粤东跨越千年的深厚历史,以及开放进取的潮人精神。

  

  笔架山潮州窑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是北宋时期潮州窑系的典型代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占地面积136.5亩。相传,当时这个窑场有99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被誉为“宋广东陶瓷之都”,是广东宋代三大窑址之一,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产点,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鱼形壶、青白釉军持壶、“胡姬劝酒”壶、青白釉褐彩佛像、酱褐釉小狗……在历次考古发掘中出土、采集的多件文物和标本,其显著特点之一便是都带有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

  

  广济桥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俗称湘子桥,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全长518米,具有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是见证潮文化传承发展的“活化石”,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在桥中间的近百米河道因水流湍急无法再筑桥墩,于是采取了“以舟代梁”的办法,专门修造了24艘船,用铁链拴紧连为浮梁,遇洪峰或巨轮驶过,浮桥可开可闭。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这首动听民谣,唱的便是广济桥。如今,在这座跨韩江而立的古桥,不仅能够饱览“十八梭船廿四洲”胜景,而且还能现场观摩手拉壶、潮州花灯、潮绣、潮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工艺展示,让市民游客在观赏体验之余,感受潮州非遗的魅力。

  

  樟林古港

  

  位于汕头澄海东里镇的樟林古港,因樟树成林而得名,曾是粤东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号称粤东第一大港,是“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据悉,当时,澄海每年上缴的税银,占全省税收总额1/4有余。

  樟林古港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多元丰富。这里有潮汕民居的典范南盛里,古海丝船货贸易的代表新兴街栈房,著名文学家秦牧故居和爱国侨领蚁光炎、蚁美厚故居,潮汕建筑与苏式园林结合的代表西塘园……这些古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存尚好,构成了环古港河的独具“潮”“侨”文化特色的樟林村历史文化街区。

  2016年,樟林古港——新兴街古驿道被选为广东省八大南粤古驿道之一,成为汕头“海丝申遗”申报点之一。2017年,樟林古港的保育活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焕生机活力,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获得群众和海内外游客一致赞誉。2019年,樟林古港被确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澳Ⅰ号”

  (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为了讴歌先辈抗击外敌的壮举,缅怀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南澳县于1992年2月16日建成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这是当时我国第一座县级海防史专题博物馆。在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中,四层便是面积900平方米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出水文物陈列”专题陈列展厅。

  据悉,“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各类文物约3万件,包括瓷器、陶器、金属器、石器、骨器、漆木器及各类有机遗存,出水铜钱近2万多枚,其中,瓷器数量最大。“南澳Ⅰ号”也成为我国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漳州窑“汕头器”的船只。

  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的空白,完善了中国明代海上贸易的体系,可谓是海上瓷路的“明珠”。该沉船遗址是中国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个水下文物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