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讯 记者谭铮 报道: 2018年春节期间,《羊城晚报》推出《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系列专题报道,以音频、视频加报纸“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给广大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同时,以“家书”这一通俗易懂的角度为切入点,带领广大受众“重新”认识“侨批”,在春节这一阖家团圆的时刻,唤起了大家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 报道形式与时俱进比较少见 系列报道推出后,除了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也引起了广东侨务部门的关注。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党组副书记、巡视员林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的报道形式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如今很多人不仅仅只看文字,甚至文字都不一定去看,而是选择听音频和看视频比较多。这次把文字、声音还有视频三方面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呈现,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 在林琳看来,《羊城晚报》春节期间推出的《一封家书·连接世界的记忆》专题报道对“侨批”的挖掘深度和广度也与以往不同。“当时侨批申遗的时候,广东省与福建省的侨批加起来一共二十几万封,广东省占16万封。这些侨批在申遗成功后,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放在档案馆、侨批馆,可能就沉寂了。”林琳指出,侨批文化是需要挖掘的,特别是侨批当中蕴含的故事,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这些价值包括文化方面的价值,以及中华传统美德。把它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它的作用和价值会更大。” 侨批文化研究队伍正进一步壮大 在《羊城晚报》报道的“侨批”故事中,“潮汕侨批”占了非常重要的“戏份”。“潮汕侨批”是汕头八大文化工程之一。当前,侨批收集、整理和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重视,海外潮人不惜重金收购侨批,侨批文化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7年3月,林琳率调研组到汕头市调研。调研期间,他实地考察了汕头侨批文物馆、小公园街区、樟林古港纪念馆、新兴街古驿道以及程洋冈古村落等几个具有典型侨文化特色的地方,当时就指出希望汕头市各级侨务部门重视加强侨务文化工作,充分发挥侨乡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作用,助推广东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出去”,促进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据林琳介绍,除了“侨批”的申遗工作,广东省这几年也针对“侨批”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比如此前在许瑞生副省长的推动下,汕头建立了侨批公园。林琳曾计划组织海外文教机构的人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成行。他表示,公园的设计很是不错,属于对“侨批”的一种外在展示,让世人多一个渠道去了解“侨批”。 在采访过程中,林琳特别提到了新加坡作家蓉子正在进行的海内外名家点评、解读“侨批”的项目。他建议在“侨批”文化推广方面,《羊城晚报》除了专题报道,挖掘故事,增加与民众的互动外,也可考虑与海内外的专家联系起来,给“侨批”带来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