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自考苦与乐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06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周芳

  □周芳

  

  我是一名自考生。通过自学考试改变了人生路,我因此也变得更加自信。

  高中时,我偏科非常严重,数学和政治搞得我心烦意乱。即便拿手的英语每回都能成绩全班第一,也压不住我心头的焦虑。记得当年有个委培生政策,上大学可以自己出高额学费,毕业时,就能按照委培协议,定向分配。我的高考分数没上大本线,但远远高于委培分数线,因内心总感觉当个委培生会低人一等,所以我不听父母的劝说,坚决不当委培生,最终放弃了大学学业,匆匆踏入社会。

  我将就着找了个临时工作,开始迷茫度日。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有文凭的人不一定多成功,但没有文凭就是成功路上开了个豁口,人生再圆满,也会有缺憾。我最终决定,去参加自学考试,弥补遗憾。

  我报的是安徽大学法律专业专科段,总共14门课。那时,考试还是一年两次,4月和10月。考试当天去考点,车上总会遇见几个不像学生样子的年长的读书人,手拿课本,念念有词。偷瞄一眼那手中书,我便哑然失笑——都是自考路上的同道中人。

  刚开始时,我保留着在校时的学习习惯,制订学习计划、划重点、做笔记,原计划的两年时间,我顺利地过了一多半。可紧跟着谈恋爱、结婚,我的节奏明显慢了下来。一门《普通逻辑》,我考了三次,到最后一次,拿起书来,心里都有阴影了。如果分数太低,我也死心,可前两次都是离及格仅一两分之差。那种跌倒在门槛边的痛苦与懊悔,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有了孩子以后,我的精力明显下降,这自考每次最多只敢报两门。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等孩子睡觉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但我还得坚持温书。吃过晚饭,等孩子睡意上来,我就把他放进摇篮里,一根布带一头拴在摇篮上,一头牵在我手上,我一边看书,一边拉动布带晃着摇篮。孩子仿佛知道妈妈辛苦,竟乖得很,很快就睡着了——此种方式,我后来告诉了好几位参加自考的宝妈,屡试不爽。

  自学考试,全凭自觉。要自己理解专业内容,自己做课后笔记。没有复习资料,没有辅导班。但我的自觉性并不高,每次报完名,总会将书束之高阁一段时间,反正还有“明天”。所以,这大专14门课,我最后用了五年时间才考完。

  拿到专科文凭时,我内心并没有太多兴奋,那时国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全日制本科大军已经涌入社会。在差距面前,我又开始了本科段的自考学习,还是安徽大学法律专业,13门课。可当我好不容易一年年熬完了8门课时,终于扛不住了,最终还是放弃。

  如今我仍将当初的一门门单科合格证放在抽屉里,每每看到,心中仍有懊悔——再咬咬牙坚持一下,该多好。因为我发现国家对包括自考生在内的非全日制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是相同待遇,我凭着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自考专科学历,参加了好几项人事招考,让自己的人生选择宽泛许多,也改善许多。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自信心。

  因为坚持自考那些年的艰辛,我现在对身边的那些自考生都会高看一眼——能拿到这个学历的人,肯定都是做事态度端正,执行力强的人,他们会归纳总结,理解能力也尤其棒。

  今年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40周年。每当别人问我毕业于哪个学校时,我总会响亮地说:“安徽大学,自考大专。”是自学考试的含金量,让我有了自豪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