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刚柔并济的屯堡文化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06日        版次:A07    栏目:大美中国    作者:黄春馥

     高高的望楼,屋顶就像书生的方巾

     墙和瓦都是石头层层堆叠而成

     屯堡文化之地戏面具

  

  文/图 黄春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诗,是屯堡人最好的写照。

  贵州屯堡文化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当年朱元璋御笔一挥,几十万军的命运从此改写——他们带着家眷安居边疆,天下太平时是农耕良民,战事起时是护疆勇士,由此便诞生了特别的屯堡文化。

  初入村就见小河萦绕,小桥如画,脚下的路像地下河一般回环曲折。这座村落,就是一座不动声色的“八卦阵” 啊。

  屯堡的村居有点像客家土楼,有很强的防御性。墙和瓦都是石头和石片砌成,饱经沧桑,却依然坚固异常。石头形状扁长,如同书页,自下而上地层层堆叠,中间用泥沙填补,形成千奇百怪的天然形状。向外的墙上都有洞孔,据说是为了便于射箭。密密匝匝的屋瓦鳞次栉比,如同草席上的波纹一般在天空下连成一片。房顶都很平坦,人在上面如履平地,说是便于各户相互呼应。远看,高高的望楼拔地而起,上面的屋顶就像书生的方巾。或许他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曾经“衣冠风流”的追溯与缅怀吧。

  屯堡村民爱穿传统服饰,无论是头饰,还是腰带、鞋子,都带有明显的明代特征,风格鲜明。布料以青蓝黑为主色,镶黑色绣花的边,精致不让江南的绣罗衣裳。服饰设计也带着很强的防御性:袖子短而宽,便于手脚活动;头上的簪子,就是一把称心的小匕首;绣得如诗如画的鞋子,样子像一艘潜艇,尖上竟装有钢针。

  屯堡里的家具繁琐、富丽,丝毫不逊江南朱门。我见到一架五扇木屏风:最上方是山形镂空木雕,雕着虬劲、盘旋缠绕的梅枝跟绽开的花朵;中间是云形,两边是扇形的浮雕,贝壳、玉石镶嵌出清雅的图案;下面五扇屏风主体,中间是松树和牡丹,俯仰生姿,两边各是菊兰梅竹和四季风景,都是贝壳、玉石一点点镶嵌成的,色彩和谐又异常精致。我正久久凝视,以为是件“传家宝”,导游笑说:“这只是仿制品,足足花了匠师们三年时间。”

  当地还有一种特色文化——地戏,又叫“跳神”。其地位有点像广府的粤剧、潮汕的潮剧。跟屯堡军人祖先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地戏从来不演才子佳人,不演滑稽喜剧,不演文戏,它演的是武戏,诸如《三英战吕布》《岳雷扫北》《岳飞传》等叱咤风云的题材。或许是在通过演戏来使武事不荒疏,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化作用?地戏也是取悦神明,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戏,演戏的都要戴面具,以喜庆的形式表达一种人神有别的敬畏。

  我对地戏面具颇有兴趣。它们都是用丁香木或是白杨木雕成,有镂空、浅浮雕等技法,颜色多变,富丽堂皇,大多神情英武。用的时候,面具还要“开光”——由雕匠主持仪式,把面具置于神龛上,用鸡血滴在面具上,即为完成。我特意去看了一场地戏《三英战吕布》,让人眼花缭乱的武打中夹杂着高亢悲凉的歌啸,一场群雄逐鹿的征战似乎活生生就在眼前。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个人信息包括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