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几许桑梓情未忘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6月06日        版次:A07    栏目:“乡音”征文    作者:范鑫棠

     微信扫码聆听上期乡音征文《虾酱,大海的味道》粤语播音

  

  □范鑫棠

  

  假日在家正看余秋雨的《乡关何处》时,微信声响起,是晋兴贤弟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有关乡情的词《江城子·思乡》,曰:“雨疏寒夜梦犹长,年非少,意彷徨。醉里依稀,吞泪转柔肠。几许桑梓情未忘,甚感慨,眼蒙霜。休提何处酒茶香,锦裘床,心不往。切断离愁,重解旧行囊。人上高台极目望,认他乡,作故乡。”读罢,颇有同感。

  古人写思乡之情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那高悬的秋月、漂泊异乡的身影、铺满地的落叶、一声声思乡的吟唱,无不令人动容。我常常想,为什么古人会有那么浓烈的思乡情绪?是因为无奈于关山阻隔归乡难吗?还是因为“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相较之下,我总感觉现代人对故乡的感情正在慢慢变得淡薄。

  或许是因为如今人们回乡都很便捷?古时的人当然不会想到现今真的可以实现“一夜飞度镜湖月”。或许是因为如今的人们太忙碌,不停地忙碌,无暇思乡?

  我的故乡在广东三水长岸,现在已改名肇庆高新区。我们村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了。我虽早已离开故乡,但故乡的一草一木却常萦绕于心。那古朴的村巷门楼,那村头的老榕树、红棉树,那村口的大水塘及水塘边的绿柳红荔,一切一切从未因时光流逝而冲淡记忆。

  由范家村家塾改造的一村小学,我尤其印象深刻。这小学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校园内古树参天。大门的门楼没剩下几根柱子,但依然颇有气势。中门用砖砌起一堵墙封住了,仅留两边侧门进出。走过中门就是小操场,也就是原旧家塾的天井。两边一排教室曾是旧家塾的厢房。通过小操场后,有一栋特别高大的房子,想进入这栋房子还要登五六级石板阶梯,更显这房子的庄严。记得小时的我们对这房子总有种打心底里来的敬畏,无论怎样调皮的孩子都不敢在那房子里喧闹。后来才知道,这房子原是范氏大祠堂,难怪我们会心生敬畏了。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高考后我离开了家乡。有一年回乡,却见那一村小学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古树也没了,只剩下那大祠堂像一个沧桑老人在风中孤独站立着。不由感慨万千,耳畔响起当年的读书声,响起先祖范仲淹留下的遗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幸,庙堂虽已崩塌,先贤遗训仍在。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