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伪装未成年人套取福利后,再利用“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要求退款,部分直播平台和视频平台的这一乱象再度被媒体关注,并引发讨论。昨日《法治日报》一篇调查报道称,不少主播宣称自己收到过未成年人的退款申请,涉及金额从几元至十几万元不等。 这些未成年人退款背后,有些是成年人为了套取主播福利,伪装成未成年人的恶意退款,再把主播送出的礼物转手卖出牟利。还有一部分人盯上了未成年人退款的“商机”,表面上提供协助未成年人退款服务,暗地里却以“资料费”“预付款”等借口骗取钱财。有业内人士则发出了“谨防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被利用成灰产”的担忧。 作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有法可依,有理可述,有案可循。在民事法律关系中,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购买支付行为,在未得到其家长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其购买支付行为无效,经营者应当依法返还价款。 今年5月,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其中“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被列为整治网络直播打赏行为失范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民法典》相关规定,最高法院多次就网络打赏、网络游戏退款纠纷发布典型案例,强化未成年人大额网络消费退款机制在个案中的准确适用。为合规经营并响应政策号召,同时也为避免出现过多退款纠纷,各平台纷纷就未成年人打赏现象进行技术拦截和程序约束,实名制、身份审核机制、关闭未成年用户打赏/支付功能等等举措,皆得到广泛运用。 既有法律,又有政策,也不乏案例,还有技术支持,未成年人打赏现象理当得到遏制,事实上大部分也得到了遏制。但在一些平台,仍存在用户主体混乱,身份审核不严,退款标准不一等不规范情形,从而给了所谓“未成年人退款灰产”以可乘之机。比如,有平台用户在直播打赏中不需要实名认证,只要向账户充值就可以送出赏金,事后却可以实名认证为未成年人并以此身份申请退款。还有成年用户假借未成年人身份信息,骗取退款。 从媒体的调查和网友的爆料来看,“未成年人退款灰产”的所有方式方法,均指向这些平台存在对用户身份审核不严的问题。依据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直播平台应当要求用户实名注册。基于现有的人脸识别等技术,即便不能百分之百识别未成年用户,也能识别绝大多数用户。当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如未成年人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或其他技术手段,骗过平台的人脸识别认证;又或是未成年人诱导爷爷奶奶等长辈注册,并实际使用该成年人账号。 成年用户假借未成年人身份信息骗取退款,根据涉案金额的多少和具体的行为、情节及危害后果等,可能涉及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责任。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只要强化监管、严格执法,这样的个案只会成为个案。 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家长,引导和监管孩子正确上网、合理花销是法定责任。家长应保管好自己的手机、账号和网络支付工具,以避免被未成年的孩子偷偷使用。未成年人退款机制,本不包含对成年用户的打赏,这是对无过错的主播合法权益的保护。 上面的特殊个例其实无须过度担心,其规模也不可能达到“灰产”的程度。真正让人忧虑的,是平台本身有无壮士断腕的决心,与未成年用户挥别——尤其是那些本就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用户和消费群体的平台。“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身份审核漏洞频现的原因也许根本不在技术,而在平台的意愿。哪怕注册时无法拦截一些未成年用户,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根据用户的行为特征来判定他的身份和年龄,并及时进行二次校验。完善身份核验,提高用户门槛,落实后台实名,禁用未成年人账户打赏功能,强化未成年用户上网规范指引等,足以终结“未成年人退款灰产”。现有监管措施都真正落地、到位了,哪怕有几例引发争议的“未成年人打赏退款”个案,也掀不起多大浪花来。 (作者是法律界人士)
-
即时新闻
“伪装未成年人退款” :
平台严把未成年人身份审核
“灰产”也只会是个案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07日
版次:A07
栏目:今日论衡之世相评弹
作者: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