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位花地编辑与作家们的不了情缘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18日        版次:A06    栏目:架上    作者:万振环

    

  

  □万振环

  

  “飞鸿”一词,顾名思义,是指书信来往之意;从1979年12月至1999年12月,我在《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做了整整20年编辑,由于工作关系,二十年间同全国各地许多作家和青年业余作者建立了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往来书信数百封,现在退休居家,重新检视,仍觉非常亲切。光阴易逝,但友情宛在,历久弥新。

  这些来信,特别是几位文学大家的亲笔手迹,更具有珍贵的文学与史料价值。读着这些热情洋溢、情真意切的来信,我的内心感到温暖如春,深感友情的真挚、可贵。我要感谢朋友们对我的信赖,我要深深感谢他们对《羊城晚报》的大力支持、帮助。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有一些朋友相继离开人世,我深切怀念我所尊敬的作家朋友们,用什么来纪念他们?思之再三,唯有把他们寄给我的书信精选出版,并附上我的回信,加上我对他们的“评说”,一起告诉大家。

  这是我编辑这本书信集的初衷。

  作家是通过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而作家书信则是传达作家心声,表现作家主张、愿望以及喜怒哀乐的最直接的一种样式。大凡要研究评论一个作家,最好是从他(她)的书信入手。正因为作家书信有此特殊的功能,一般读者都喜欢看看作家本人的信件,从中可以了解作家的心态、品德和意愿,甚至还可窥见作家心中最隐秘的东西。既然书信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因此,保存作家的书信就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羊城晚报》是驰名全国的大型晚报,它从1957年10月1日创刊之日起,便以“敢讲话,讲真话,敢批评”为显著特色,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而它的副刊《花地》《晚会》是两个著名文学园地和知识园地,许多知名作家及文艺爱好者都热心在这园地上耕耘。尤其是《花地》副刊,每天都有大量篇幅刊登各种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许多作家都以能在《花地》上发表作品为荣。著名作家陈国凯曾经十分动情地说:“我从《花地》来!”《花地》《晚会》在当时的文坛上有很大的号召力,在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时光流逝,但是《羊城晚报》及其副刊《花地》《晚会》已载入辉煌的新闻及文学史册,至今仍被热爱、珍惜、传颂。

  在花地工作的二十年间,和我有联系的作者包括著名作家冰心、孙犁、孙席珍、唐弢、黄裳、吴奔星、峻青、雁翼、菡子、何为、郭风、陈忠实、贾平凹、周明、吴泰昌、林非、陈国凯、刘心武、蒋子龙等,以及大学教授商承祚、王起、吴宏聪、黄天骥等著名学者。这些文坛前辈和文化教育名流曾经为本报热情撰稿,给予过大力支持。我把他们视为尊贵的朋友,和他们往来的书信不少因未留底稿或搬家丢失了。现存的作家们的这些书信,或谈稿件,或谈事业,或谈友情,或谈爱情,或谈世道,或问候日常起居,或聊表心中情愫。虽寥寥数语,却是心声;对我而言,是多年编辑道路上留下的雪泥鸿爪。现将幸存的信件全部录入电脑,一仍其旧,不做改动,以供读者欣赏。

  集中书信分两大部分:一为作家友人来信,计133位;二为我写给他们的信函,共61位。在每位作家最后一封来信的末尾,有我一篇短文或一段文字的“评说”,或回忆,或印象,或看法,长短不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排名按作家年龄老少顺序排列。我还将一些著名作家的书信字画影印穿插其中,以供读者们欣赏。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达,互联网的兴起,现代人已经基本上不写(或少写)书信了,人们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交流思想,互通信息,以后,也许看不到书信的存在了。因此,我所保留下来的50多万字的作家书信,就显得非常珍贵了。作为当事人,一个退休多年的文学编辑,出于责任感,不忍让它们湮没于故纸堆中,花了五年宝贵光阴把它们整理出来,输入电脑,也算是本人为社会、为新闻事业做出的一点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