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读书的收获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陈启银

  □陈启银

  

  读书对于我,最大的收获是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在哪里,要往哪里去。最基本的方法是对号入座,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

  年轻时,读到有关性格类型的书籍内容,我便拿各种类型的特征与自己对照,看自己是什么性格类型,适合做什么事,然后再看有什么优缺点,在工作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这要放在平时,家人、同学、同事、朋友说了自己也不一定能接受,弄不好还要跟他们急,对着干,可与书上的对照就不同了,完全是自己认领。而且在确认的那一刻,改正的决心和办法也在其中。现在,具体的内容已记不太清,但当时对号入座以后有了方向和进步的感觉还在。

  我是个从小比较散漫的人,懒虫时常爬出来作妖,经常是刚刚下了决心,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慢慢地松散了,让自己很苦恼。后来找了一个对付惰性的办法,那就是读人物传记、励志文章,看那些成功人士、名人伟人,有没有过类似经历?他们是怎么克服的?还别说,谁也不是天生的,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经历过不同的苦恼,为了解决类似问题,经历的各种磨难也不相同,从中受到很多启示,发现“反复也很正常”,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得靠自己。

  踏进社会,就在书中寻找好人是什么样的标准,坏人有什么样的行为;积极的人是什么样子,消极的人会怎么做。看现实中的自己,好的坏的、积极的消极的能各打多少分,占多大比例。读到稻盛和夫根据物质燃烧的特性,把人分为可燃性人、不可燃性人以及自燃性人,觉得很有意思,便按照他的描述进行对照,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尽管不是不可燃人,但也不是自燃人,充其量能算个可燃人向自燃人发展中的人。这些一经确定,我弄清了自己在行为习惯上需要怎么努力,也很开心。

  遇事容易激动,性子比较急,就有意识地多读一些修身养性方面的文字,还是为了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先贤,都有些什么思想,怎么为人处世,是怎么修成的。对照后就会觉得,我们经历过的他们都经历过,而且那些书都是用自己的血和泪写成的。修炼心性的办法无非是忍、让、扛、放、管、止、戒等,情绪的管控、真理的坚守、善良的弘扬、仁义的维护,全都在斗争中得来。每个被称为好人、厚道人、善良人的,都有海一样的胸怀。哪怕不能完全做到,我也愿意尽力去做,慢慢靠近。

  人要经历的都是未知,到了中年发现,在读书时关注各个年龄应该怎么过,身体健康应怎么保持等,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优化,也是一条不错的捷径。按照40岁、50岁、60岁、70岁去对照,看似每年都是一样过日子的背后,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和标准要求却并不完全相同。自己的很多烦恼就是在人生不同阶段,没有将加强与放下、工作与家庭、身体与兴趣爱好等即时归位。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使命,这个阶段没完成的,有的可能消失,有的则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更大的麻烦,最好是在什么阶段就把这个阶段的事做好,这是人生的天道。明白了这些,就会集中精力做当下的事,不纠结过往,不妄想未来,开心过好每一天。

  有段时间,觉得这样读书是不是太傻。《围炉夜话》说:“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古人不仅崇尚读书对号入座,还把知行合一作为真正的读书。钱穆在读中学时,染上了吸烟的习惯,做了小学老师后,碰到课本上有篇关于戒烟的文章,他跟学生说:“老师已经吸烟上瘾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你们年纪还小,一定要戒烟。”下课后一对照,觉得太不应该,老师都不能做到的事,如何要求学生做到?于是断然把烟戒了。

  不过,在读书中,对号入座不可滥用,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体系等,很多是抓住普遍性来具象化描写的,如果“卡位”钻牛角尖,就容易陷入不良心态和情绪的场景中,被带了节奏,将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必须声明,我对号入座不是为了干大事业、追求大成功,只是为了让心灵得到净化,心性变得平和,境界不断提升,享受成长进步过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