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没有诗心,再硬的科幻也没有力量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5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宋明炜

    

    

  

  □宋明炜[美国]

  

  2023年初,科幻再次展现了它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电视剧《三体》在经过一年的等待后终于排期播出,在国内上了中央台,在海外的YouTube上略有延迟,但也在持续播出。《三体》电视剧海外平台下面的评论,大多出自美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三体》有多么受到读者喜欢。没有什么人讨论非黑即白的问题,大家喜欢的是故事、人物、宇宙。

  我不知道自己看过多少遍《三体》小说了,中文的、英文的,可以说烂熟于胸。《三体》电视剧起初给我的感觉是:糟糕,这么多线索,乱了!这是前几集给我的感觉。但到了第五、六集后,我发现电视剧比原作多做了一件事,就是给人物增加了更多的人性,比如大史的形象就很成功。原作中,他很粗鲁,但机智;电视剧中,他多了一点幽默感,显得更平常一些,他会用常识判断,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中保持日常理性。这一点很不简单,电视剧里违背日常理性的疯子形象实在太多了。

  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青年叶文洁。在美国看《三体》,速度比国内晚几天,所以我是才看到王子文演的叶文洁出场(第10集、11集)。到此为止,那些必须留白的情节,都透过王子文的眼神传达,这是剧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角色。大史演得很好,汪淼演得一般,陈瑾的老年叶文洁还没到出戏的时候,但王子文演的青年叶文洁无疑让《三体》整体升维了。谁说《三体》是男性的?《三体》最重要的灵魂人物(叶文洁、罗辑、程心)里有两个是女性,王子文仅仅靠眼神和简短的台词呈现的叶文洁就给《三体》打开了通向渊黑宇宙的长路。

  与电视剧《三体》相比,《流浪地球2》在中国大陆和海外上映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爱之者不可与闻任何批评意见,恨之者估计连看都没看过。我在波士顿为了等一张IMAX的票,等了一个多星期才看上。

  春节后的那个星期天傍晚,我郑重其事地开车到波士顿市中心的Boston Common,在AMC波士顿公园19厅影院如愿观看了《流浪地球2》。三个小时并不显得长,情节足够紧凑和震撼。看完了,我一直坐在那里看到最后一行字出现在银幕上才离开。开车回到家以后在微信上简单地分享了我最初的感受:《流浪地球2》此片硬件够好,力气都使出来了……

  但是我没有如预期那般被感动,不像《流浪地球1》,第一部确实感动了我。这部更加精工细做了,但故事没有第一集那么集中,也没有第一集那样动人。三个主人公除了“刘德华”的故事线索有新意,“李雪健”和“吴京”的故事线都太可预期了。“李雪健”是按照大领导的样子设计的,身穿灰色中山装,在联合政府语出惊人,举手投足表演到位,但也因为这个人设,让他的表演受到限制,除了他沉默的背影和侧影,我们很难看到这个人物坚毅信念背后的深层心理。“吴京”的故事线则更像是《流浪地球》的前世,是为了给《流浪地球》原作建立这个人物的前史。当然,前世的故事总是比未来更让观众感动,特别是听到病重的韩朵朵在冰封的上海那样轻柔地说:“小时候,特别冷。”

  《流浪地球2》比第一部在技术上更硬,VFX用力,所有大场面都很出彩,“月球粉碎”这场戏堪称一绝,但全片几乎分分钟都在高潮,情绪用力过猛反而是有伤电影叙述和情感表达的。所以到奇观不断的世界部分,周围观众不断欢呼,我反而感到绝望,体会到创作者的绝望——只有绝望到极点,才想象出这样悲壮的情节。在第二部中,“李雪健”故事线的移山计划说明,流浪地球就是愚公移山。刘慈欣来自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年代,他的科幻想象的底色中不仅有光明、崇高、希望,也有对过去的拒绝遗忘,有黑暗与浪漫。

  美国专业影评Roger Ebert网站给了《流浪地球2》较好的分数——三颗星(满分四颗星),《纽约时报》则给了差评。我觉得《流浪地球2》可以说是拍得用尽心力了。第一部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且是诚实地把绝望、悲伤与希望、意志一起都呈现出来。正如我反复说过的,如果没有诗心,再硬的科幻也没有力量。《流浪地球》第二部缺少了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如同看人们修建一个城市,已经在外观上做到尽善尽美了,但灵魂是无法强逼出来的,还需要更有勇气的思想和更开放的想象力。我一直看到最后,“彩蛋”很有意思,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但这个构思放在最后才推出,有点可惜了。

  总之,以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2》为代表的科幻新浪潮的成功取决于它的颠覆性美学,科幻最能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是Z世代突破全球化现代性的行星意识。是“非二元”的美学想象力让科幻重塑21世纪文学,是世界性和开放性让中国科幻成功出海,并展现了它在海外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