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秋萍 在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许多剧院剧团纷纷开启“线上”模式,一些戏剧爱好者通过网络看到了比以往更多的优秀戏剧作品。线上戏剧在历来强调“剧场性”的戏剧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会让戏剧走向何方? 各个视频网站上的影像戏剧资源多不胜数,比如关注度较大的英国国家剧院的NT Live,可以让许多无法去到现场的戏剧爱好者远程欣赏优秀剧目。影像戏剧适于传播,极大地拓展了戏剧演出的时空,让更多戏剧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优秀的剧目,而优秀剧目也增加了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的意愿。 影像戏剧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记录。其记录意义对于当下而言,或许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当时间流逝,记录了演员表演特色和舞台特征的影像对后来的戏剧表演者、研究者乃至普通观众而言,就有了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广州青年剧评团开展的“山下放映会”项目,一直都播放优秀戏剧录影,疫情期间线上播放依托的就是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戏曲电影便已出现,梅兰芳、薛觉先等戏曲人纷纷“触电”。戏曲人与电影的相互结合交流,使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得以吸收对方的优点,相互促进发展。但发展至今,无论是表现形式、制作方法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极大的不同。在电影萌芽之初,多是无声电影、黑白电影,这样的艺术形式并不足以与舞台绚丽、演员表演灵活多变的传统戏剧相抗衡,然而,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电影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取景、拍摄、色彩、剪辑等各方面都与早期不可同日而语,也早已分散了许多戏剧观众。与此同时,当今的戏剧舞台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然有了许多改变,其与科技的结合更多地体现在舞台背景设置上,比如:逼真震撼的声效,LED影像的背景,自动大型道具装置,等等。除此以外似乎很难在其他方面有所突破。 影像戏剧让戏剧舞台更便于延伸到线上,但影像戏剧受镜头运用、剪辑等后期制作的影响很大,后期制作人员对戏剧的熟悉程度及观赏水平,直接影响了影像戏剧最后的呈现效果,观众基本是被动地接受制作人员的观剧视觉,这与现场观看下观众主动选择视角差别巨大。就笔者看过的NT Live剧目而言,其画面感、拍摄角度、镜头的运用都体现出专业的水准,观剧体验甚至比剧院某些边远位置的体验还要好。然而,国内某些戏剧视频的观看效果,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剧院演出受限,让只能着眼于舞台的戏剧有了必须探索的外驱力。戏剧人不再仅仅满足于通过影像传播戏剧,而开始了通过影像创作戏剧,王翀导演的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当然,这样一部作品究竟能否被认可为一种新的戏剧模式,现在定论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新的尝试,为戏剧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质问,戏剧舞台必须要存在于剧院当中吗?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把戏剧舞台搬到VR设备中?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通过网络输出,观众不需要真的亲临剧院,只需带上VR设备,就与置身剧院观众席一样,体验到身处剧场的真切感受。既然与身处剧场无异,那么也就可以自主选择观赏视角,而不会被摄影和剪辑影响观剧视角和体验。这样,演员与观众是否也同处另一种“同一时空”? 进入剧场看戏,对演员和观众来说,或许还有一种看戏的“仪式感”,并且涉及到观众看戏过程中注意力的问题。身处剧院保证了观众在看戏过程中不被打扰,能把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上的戏剧演出。戴上VR设备,当然无法像在剧场那样让观众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但比起视屏观看,戴起VR设备也一定程度地屏蔽了看戏过程中的打扰,提高了观众的注意力。 传统剧场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与听觉,理论上来说,VR剧场还能满足人们的触觉与味觉。试想一下,林怀民先生的《稻禾》最合适的舞台是在丰收的农田里,当《稻禾》在广州大剧院演出的时候,把稻子搬到舞台上以营造更真实的视觉感受,但受场地的限制,舞蹈所需要的大地、阳光只能通过屏幕展示,微风拂面的感受也无法在剧院实现。如果应用VR技术,演员们在农田演出,观众通过VR设备观看,不仅蓝天白云这大自然的舞台令人心旷神怡,风吹脸庞穿过指尖的触觉以及土地里的泥草香都能感受到。 我们推崇戏剧的剧场属性,但是,戏剧并不止于剧场,它应当还可以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当我们把观众的五官都调动起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美妙观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