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顾彬教授获得了“丰子恺散文奖”,也唤起了我对丰子恺散文的兴趣。以往只是偶尔读过个别的篇章,借此机会更系统地读一下。 丰子恺在《漫笔十则》中写道: 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缘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等时候便须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娑,棚下已堪纳凉闲话了。 蔓的生长和攀援能力都是超强的,但有一定的盲目性。也只有在作者的“扶助”——引导方向之下,扁豆秧才能够长成供人纳凉的棚子。蔓作为一个局部的生长物,只有在有整体观、全局观的人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用。 我想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循环”的观念:通过参考各个部分建立了一个人对整体的理解,并通过参考整体来建立一个人对每个单独部分的理解。尽管我们并不缺乏向上的勇气和毅力,但如果没有整体观的话,这些力量很可能会像“蔓”一样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