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建智库、育人才……

广东高校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1月01日        版次:A12    栏目:教育第一眼    作者:陈亮、罗钰涵

     广中医抗疟团队与科摩罗当地抗疟员下乡分发药物

     暨南大学学生白鹿在亚洲青年领袖论坛会上发言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罗钰涵 图/学校提供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十年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本国的发展规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广东高校也围绕国家所需、聚焦湾区所向、发挥学校所能,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高效、高质量助力倡议的推进。

  

  建立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广东高校中有不少和“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单位、机构。

  2018年,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组建成立,汇聚国际关系、金融、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哲学、法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近80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展研究,重点布局东南亚、大洋洲和中东研究。五年来,研究院先后结集出版二十余本学术著作,举办“一带一路”研究多学科交叉论坛等各类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会议近百场;依托学校在旅游研究领域的优势,组织开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沟通。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战略为导向,重点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风险、“一带一路”对世界格局与地缘政治的影响等研究议题。

  今年10月,“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成为联盟成员。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增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华师力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发挥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特色学术品牌。围绕国内法域外适用、国际法的遵守及出口管制、对外援助等重点领域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展开研究,打造涉外法治研究高端智库。围绕拉丁美洲、中东欧、东盟、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持续性研究,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研究的白皮书,为各级政府、智库、企业等提供参考。此外,依托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建设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是全国首个有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别和区域研究、海洋合作与资源开发、国家战略型人才培养五个研究方向,入选TTCSP亚洲大国智库百强,位列中国智库索引(CTTI)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智库第4位,进入中国前25强(广东唯一)。

  

  提出建议,“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发布

  

  “一带一路”倡议发布十年来有何经验?广东高校有何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10月,广外发布《“一带一路”十周年研究报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机遇挑战与未来十年》,分析了当前国际环境及其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建议。现阶段,国际环境展现出大国关系重组、热点问题频发、经济波动及全球治理困境四大特征,这为“一带一路”带来了项目盈利、热点问题和西方制衡等多方面影响。对于未来,报告认为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建议将其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平台,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应调整策略,重视与各国的对接,强化共治。重点领域包括东南亚、西亚、数字经济和金融等。最后,建议优化合作机制,发展“数字”“绿色”丝绸之路,强化区域合作,提高规则水平,重视风险防控,应对西方竞争策略。

  据了解,广外近年来还举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粤非合作交流周”等区域交流品牌活动,打造高水平学术会议品牌近30个;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构建全球海丝学术共同体,搭建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广外拥有以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区域为对象研究组建科研创新团队9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6个、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队伍13支。

  

  培育人才,为“一带一路”发出中国声音

  

  在育人方面,广东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完善育人模式,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培养服务“一带一路”的人才,为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搭建了沟通交流的桥梁,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截至今年3月,暨大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有14621人,占全日制学生总人数约30%。白鹿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暨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留学生。在2022年撒马尔罕举办的“上合之窗”活动中,她担任中文翻译,身穿中国旗袍,向世界各地民众介绍中国的习俗文化。今年3月,她在亚洲青年领袖论坛会上作为代表发言:“通过‘一带一路’,中国正帮助我的祖国乌兹别克斯坦建设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她希望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经验带回国,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经历讲述中国的文化和发展。

  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持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扩大双向留学规模和层次,拓展科研国际合作平台和项目,利用原有国际合作基础和多语种优势,设立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多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外人文交流的高地。广外增设国家急需外语语种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文科专业,目前已开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0个关键语种中的26个,现有包括31个语种的71个本科专业,计划到2025年,开齐共建“一带一路”国家30个关键语种和RCEP成员国及东盟十国官方语言专业;近5年来,通过校际交流、学术论坛、出访等方式,广外国际交流覆盖了77个“一带一路”国家;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等平台,探索与相关国家知名高校联合开发在线课程。

  广外的外语人才优势在多个场合充分发挥。2019年《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首发式现场,广外教师提供了汉英、汉法同声传译及交替传译服务;广外为《财富》全球论坛等上百场赛会提供高水平语言服务;广外还积极探索建立覆盖欧美、日韩、东南亚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语种为主的国际传播团队……

  广东财经大学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财经院校“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产学研合作联盟,组织来华留学生开展走进康园工疗站志愿者、社会医疗应急培训、太极拳走进留学生推广交流、乡村振兴体验游等活动,并帮助留学生们用多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由广财留学生创作视频在多个主流媒体播出,引起广泛关注。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今年举办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世界文化风情展,邀请留学生校友、在校生展示各自国家的文化、风情、投资形式及经济文化,增进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了解。

  

  守护健康,在医疗领域传递中国力量

  

  在医疗健康领域,广东高校将相关成果带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当地群众带去更多希望。

  今年8月,中山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在喀什签约授牌,以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支点,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中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全科医学人才,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好的“家门口医疗”服务。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指出,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在海外掀起新的热潮,中医药交流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广中医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3个兼读制研究生教学点,与多个共建国家的政府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中医药团体以及医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

  据悉,广中医张忠德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教师团队”主动投身“一带一路”倡议,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精准分层救治方案被纳入美国及马来西亚、加纳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诊疗方案;广中医努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搭建“健康桥梁”,十年间共培养共建国家和地区学历学生9143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国的中坚力量;学校注重向世界展示青蒿抗疟窗口,广东青蒿抗疟团队先后发表高质量论文80篇,先后在非洲的科摩罗、多哥、马拉维、圣普以及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建立传统医药研究中心,为推进全球疟疾防治、护佑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此外,广中医目前已与俄罗斯、智利、葡萄牙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知名高校及中医药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2013年至今,共举办面向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短期培训班42期,培训外籍学生754名;学校每年派出200多名专家学者赴共建国家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和讲学活动。

  

  专家观点

  

  高校需培养具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广东高校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暨大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潘玥表示,“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给广东高校带来了新的启示:一是要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为广东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的了解和研究;二是强调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广东高校需要积极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合作和青年交流,建立更多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机制;三是强调了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性,广东高校需要加强科研和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包括语言和专业知识等;四是强调了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的重要性,广东高校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

  广东高校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潘玥建议,一是加强国际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二是加强科研与创新能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领域的研究和项目,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学科交叉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三是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共建国家的人文合作;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共建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智库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