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 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很大,现代农村成为希望的田野。除返乡农民外,选择逐梦乡野的“新农人”队伍中不乏海归、城市青年、返乡大学生、企业家等。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就表示:“从农村的需求来看,原先分散的耕地正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水平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懂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人才。” 据统计,10年间有1220万人返乡当了“新农人”,这确实是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农民在乡建设,倡导大学生到乡建设,吸引农民工返乡建设,引导企业家入乡建设。2021年,农业农村部也印发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兴乡。 一系列政策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新农人”之“新”,不仅在于身份之新,更在于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气象。缺技术含量、主要靠体力的传统乡村生活早已经翻页。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不管是机器人守果园、无人机低空植保喷洒作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还是助农扶贫、方兴未艾的网络直播带货,都在向世人展示:这是一个“新农人”大有可为的时代。 让“新农人”有盼头,拥有更多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回到乡村,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不过,“新农人”回得来,也要留得住。对于新时代的农村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断开拓和完善适合“新农人”发展的体制机制,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广阔天地。 首先是要有及时、到位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一方面,要引导“新农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尤其是回到乡村的年轻人,更要引导他们寻找合适的发力点。要知道,乡村和城市的环境不同,不同乡村的资源也各异,对那些想要大展拳脚的“新农人”而言,重要的是制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 另一方面,要让“新农人”有长远的发展,也离不开后续的帮扶与支撑。无论是加强对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还是提供专项人才培育计划和帮扶资金,各地唯有出实招,下真功夫,才能让“新农人”安安心心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事业中去。 其次,“新农人”们也必须对乡村建设有清醒的认识。“新农人”返乡创业并不都是“安全区”,既需要资金、技术和经验的支撑,也需要理性、科学的规划,不能仅有一腔热情;“新农人”也不能当“异乡人”,创业者不仅要积极与政府、村民、合作方进行沟通,更要主动地融入乡村生活,把脚下的一方热土真正当作“故乡”来对待;“新农人”更要在乡村开阔眼界、积累人脉、注重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必须意识到,新时代乡村和城市一样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才能避免创业的危机。 总而言之,“新农人”的不断涌现源于新时代乡村建设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而“新农人”的扎根、落脚,则是“硬件”“软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乡村,那是生活出发的起点,也是承载理想的归宿。许多“新农人”一心想回到乡村,不仅是乡愁在发挥作用,也是因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里无限的机遇和光明的前景。让“新农人”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有盼头,也尝到更多甜头,就能让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生活更有奔头。 (作者是知名媒体评论员)
-
即时新闻
如何让更多返乡的“新农人”有盼头、有甜头?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12月20日
版次:A05
栏目:今日论衡之民生探微
作者: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