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原来我的丈夫是孤独症患者”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4月03日        版次:A03    栏目:    作者:朱嘉乐

  羊城晚报记者 朱嘉乐

  

  性格内向、社交敏感、不喜欢与人沟通、固执……存在这些性格特点,或许就是“隐性”的孤独症。孤独症人群在建立亲密关系中是否会有障碍?在导致家庭矛盾时如何面对?对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孤独症人群家属、医生、律师。

  

  当事人 婚前不了解丈夫孤独症病史

  

  “在认识我丈夫时,我只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他不大爱讲话,不太喜欢出去社交,但这些不影响他正常学习工作。后来接触到孤独症这个群体,向医生咨询过才知道,他也是孤独症患者。”徐女士(化姓)是一位孤独症人士的妻子,也是一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

  徐女士和丈夫结婚之前,并不了解孤独症,也从未想过自己的伴侣属于这类精神障碍群体。直到生活在一起,有了孩子后,她逐渐意识到这些曾经忽略的性格特点,成为随时引爆家庭矛盾的“炸弹”。“我和我先生在家甚少说话,家里几乎没有声音,遇到事情无法正常交流沟通,导致我一度很崩溃。”徐女士说,起初以为自己的女儿只是像爸爸一样不爱说话,两三岁时还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表达正常的生理需求。后来,孩子也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如今,徐女士的孩子正在接受康复机构的干预治疗,情况相比以前得到了好转。看着女儿一天天进步,徐女士的心也渐渐得到宽慰。“我希望女儿今后能逐渐自理,找到一份简单的工作,真正走入社会。”

  

  医生 孤独症患者要坚持系统康复训练

  

  “孤独症属于儿童发育障碍谱系,它和我们所说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其他精神心理障碍不同,转归愈后也不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张璐璐向记者介绍,孤独症往往起病于3岁以内的孩子,从病因学的角度来说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其治疗理念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严重程度较轻、发现较早、家庭接纳度高、父母积极带孩子共同参与康复训练的,有可能逐渐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如何帮助孤独症人群更好地面对亲密关系?张璐璐建议,孤独症人士及家属要保持接纳的态度,这是最基础且重要的一个环节,贯穿整个康复的始终。“只有平静地去接纳它,才有勇气去正视它,并一起努力尝试改变它。”此外,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及确诊,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要坚持系统的康复训练,尽量不要带着病耻感,而是乐观积极地接受训练治疗。“通过进行人际关系、社交行为的康复纠正,在成年之后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中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更合适的言行举止表达自我,减少情感交流障碍。”

  

  律师 有相关病史建议如实告知家属

  

  广东元道泽粤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宇轩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规定了很多途径,可以让孤独症人群乃至所有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群体获取来自社区服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帮助。在以往的案例中,发现有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当事人不能面对自己的精神问题,也没有如实告知配偶自己的病史,导致当事人与配偶之间发生严重的误解,最终产生离婚纠纷。也有当事人存在精神健康问题,但没有得到家人的重视和理解,从而发展成家事纠纷等情况。建议这类人群能如实告知自己的家人、配偶个人病史,一起勇敢面对问题,参照法律法规的指引,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