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山 曹圆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促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培根铸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思政课程。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明确了思政课的责任主体、价值导向和育人宗旨,是推动“概论”课守正创新内涵式发展的原则指引,是深入打造强理论有导向见成效的“概论”课的根本遵循。 党委主抓,强化理论武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规制着思政课的谋划布局与发展方向,决定着思政课的总体内容与价值取向,主导着思政课的体系结构与实施形式;反观之,思政课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策源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发声口”,是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力军”。正因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根基,思政课兼具强烈的政治性与理论性,决定了思政课建设无疑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概论”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系统全面地展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脉络与最新成果。因此,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概论”课建设,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落实,自觉担起主体责任,着力形成理论坚实、组织有序的“概论”课领导格局。 第一,强化思想指导。各级党委自觉承担“概论”课基础理论与具体开展的阐释与研究,在自身所辖范围内,打造积极向上的研学环境。党政领导班子要带头学习、专门研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论述,党委书记、校长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情况,参加“概论”课集体备课,讲授思政公开课,牵头打造理论强、格局高、视野宽、影响广的思政“金课”;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配套专项研究资金,重点鼓励“概论”课讲得好、敢探索、有新意的教学团队或个人;对优秀“概论”课予以树典表彰、公开展示,对课程实施的宝贵经验进行整理出版、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先进成果的积极影响与辐射作用。 第二,积极推进落实。各地要把“概论”课高质量发展工作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基地资源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地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宣传“概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学校及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概论”课建设,组织课程工作专班、制定课程实施规划,成立教研中心,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拓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虚拟仿真教学空间,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推进“概论”课程建设落地。 导向明确,深化价值引领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三重属性的揭示,指明了“概论”课程的本质特征与内容导向。因此,“概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应当坚定政治立场,统筹战略布局,惠及社会民生,充分体现课程性质与价值引领。 第一,坚定政治立场,发挥“概论”课基本功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教育方针的基本立场,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原则遵循。政治性是“概论”课的本质属性,因而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概论”课的基本功能。因此,“概论”课建设必须坚定政治立场,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践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二,着眼复兴伟业,谋划“概论”课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全局,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彰显出鲜明的战略属性。“概论”课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的主战场,其教学谋划更应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着眼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背景,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带领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体系、核心要义、理论品格和历史地位,进而深刻领悟国家的战略大局和世界的变化格局,自觉肩负时代重任与历史使命。 第三,增进民生福祉,突出“概论”课社会价值。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党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弄清楚教育旨在深入群众、为了群众、造福群众。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它直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可以有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助力个人的全面发展。“概论”课使学生充分领会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并在此过程中确立投身民生事业的觉悟信念;同时,它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提倡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田野、了解基层,知晓我国民生现状,激发社会服务热情。 目标清晰,培育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一论断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对思政工作者的深切嘱托,昭示着思政课的育人宗旨与树人使命。在此目标指引下,“概论”课应坚守育人本位,做好思想牵引、情感熏陶和实践化育,“讲理”与“通情”并重,“求真”与“求实”并举,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成效,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第一,汇聚政治认同、思想认知,引导青年学生让党放心。青年处在政治意识和理论觉悟形成与塑造的关键时期,其理想信念牢固与否,关乎未来整个社会的思想取向。“概论”课是与党的创新理论最为直接切近的思政课程,因而其首要任务是以学理性夯实政治性,着力增强理论阐释的透彻性与说服力,使青年学生认识真理、掌握真理进而信仰真理,牢固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因此,“概论”课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与信服度,通过定期开展学情调研等方式,动态分析学情数据,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意见建议调整教学内容设置,确保理论教学有回响、见实效;结合具体专题,设计让学生“上台讲”的翻转课堂,助力学生实现从“听党话”到“讲党话”、从“被动学习”到“学深悟透”的转变,促使其对党和国家事业深感认同、倍增信心。 第二,熔铸价值共识、情感共鸣,号召青年学生爱国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学生应“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爱国奉献是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认同,来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深沉热爱,蕴含着青年先锋投身社会、服务人民的报国热忱。“概论”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应全方位塑造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涵养其对祖国、对社会的深厚情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价值培育与情感教化,探索与校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的共建合作,成立“大思政课”育人基地,号召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身体力行的志愿服务中,深化对爱国奉献本质内涵的认识,在贡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锻炼实践本领、看家本事,鼓励青年学生勇担大任。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概论”课应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围绕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等主题,广泛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用结合、学思践悟。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依托“青马工程”“星火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将一大批信念坚定、本领高超、作风优良的学生送去基层磨砺,引领广大学子为解决民生问题、破解发展难题而挺膺担当、砥砺奋进,使其在实践中筑牢信念根基、练就过硬本领,树立强国有我、复兴在我的宏图大志。 ■ 作者简介 吕宏山,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曹圆慧,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即时新闻
深入打造强理论有导向见成效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6月21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吕宏山、曹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