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基本是由教育部门主导并围绕人才供给侧(职业院校)能力水平展开的。然而,这一次,终于迎来从人才需求侧(企业)进行的教育评价尝试。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在浙江南浔举行的第二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上,一份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历时7个月研制出的“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以下简称名单)”发布。据悉,这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和企业主导评价职业院校的名单,有心的与会者注意到,开启这份名单的嘉宾悉数来自行业和企业,没有以往常见的教育行政领导或教育领域专家。(中国青年报10月2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目标是,“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显然,要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与适应性,就必须由传统的“供给侧评价”,转向“需求侧评价”,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应该由行业和企业说了算。如此,才能引导职业院校以社会需求、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破解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张皮”问题。 总体看来,目前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存在简单沿用对普通教育的评价体系的问题,如不少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关注发表论文、申请课题项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关注毕业学生的升学/深造率。一些职业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 这样的职业教育,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给学生错误的成才观教育,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技能,今后去从事技能工作,而是引导学生提升学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学历需求”;二是没有给学生高质量的技能教育,部分职业院校存在技能教育“空心化”的问题,导致有的企业招不到适合的技能人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现代产业发展中“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就与这两方面问题有关。 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何不愿意去从事技能工作,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技能人才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而不少企业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导致出现“低技能培养水平,低就业适配度,低工资待遇”的恶性循环。要摆脱这一恶性循环,就需要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适配度。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创新改革,都应该围绕提高就业适配度而展开。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落实意见,就必须推进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改革,用评价指挥棒引导职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配度,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造专业特色。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此而言,由行业和企业主导,对职业院校的技能技术人才,进行人才供需适配性评价,是重要的针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改革。这一做法可以大力推广,以此推进职业教育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并围绕这一评价体系,切实建设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
即时新闻
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就该由行业企业说了算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30日
版次:A07
栏目:首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