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教授
拒绝流行
最近几场讲座,开场时我都会给同学们一个建议,听讲座时,尽量不要低头看手机,逼着自己深度沉浸到课堂氛围中。看手机往往是无意识的,倒不是有什么必要的信息要回复,而是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器官,刷手机成为身体的一种无意识、无法自控的惯常肢体动作。无意看了一次手机,就会不断去看,越看就对课堂越不耐烦,不可能保持专注了。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专注的过程,深入了解一种概念关系,理解一次逻辑推理过程,听完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起码需要20分钟以上的专注。不断无意识地低头看手机,则完全割裂了求知所需要的专注。
是缺乏趣味的课堂被学生筛选了吗?不是,很多时候是缺乏专注的学生被课堂所筛选,阅读和求知本就是一个需要“耐枯燥”的过程。让讲座、经典和读书吸引你,凭什么?你不好好听讲座,不认真读书,对经典一点损失都没有,你一次次地被“枯燥”所筛选,越不过那个“枯燥耐受”的门槛。
这种“枯燥耐受力”的降低,很多时候就是手机惯出来的。手机里的每一个APP,每一个功能,每一个“红点”,似乎都在争夺着人们的日常闲暇时间,争相以娇艳的表情让人们每天多点开一次,在它们的空间停留更长的时间。为了让人们多点开多停留,算法穷尽各种算计,去计算着人性的软肋。短视频为什么能让人沉迷,霸总微短剧为何让人欲罢不能,就是因为算法吃准了人性,你需要的刺激,你热爱的反转,你钟情的笑点,以密集的方式支配着你的注意力,让你爽得停不下来。当你已经习惯了手机对你的感官培养,习惯了爽点一个接一个的霸总微短剧的精彩刺激,刺激的阈值越来越高,你的“枯燥耐受力”会越来越低,低到看一两页书就会觉得困,小说一两分钟没有高潮就觉得无趣,课堂听一两分钟,就忍不住去刷手机寻刺激。
不是课堂吸引不了你,不是老师讲得不好,不是经典不够经典,而是你已经被电子媒介驯化得失去深度学习的能力和枯燥耐受力。这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人肉电池”,你每天睡前的充电是为了让电量能支撑第二天的使用,你的精力就好像是一个人肉电池,那些眼花缭乱的APP耗着你生命的电量。你在用手机,更是手机在“用你”,消耗着你宝贵的时间,破坏着你的深度注意力,让你已经没有能力读完一本书的前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