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和幸 对我来说,《羊城晚报》不仅是一张报纸,还是我的良师益友。从我第一次接触《羊城晚报》,我就觉得她不一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有一种“烟火味”和“人情味”,传递一种正气和温情,能带给我们以信心和希望。 初识《羊城晚报》是在《羊城晚报》复刊第六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那个时代的标签。那时候,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是《羊城晚报》打开了我心灵的一扇扇窗口。鲜活的新闻、辛辣的言论和高水平的副刊,使我如饥似渴、一见如故。遇到对口味的文章,便小心地剪下来,工整地贴在一个硕大的笔记本上,放在床头,一有闲暇,便拿出来反复阅读。我特别喜欢“花地”副刊版,很多作者都是名家,如王蒙、吴有恒、张承志、余华、铁凝、肖复兴、张颐武、李国文等,在我心目中,他们都是遥不可及、需要仰望的文学巨匠。可能正是此时,她便在我心田播下了热爱文艺的种子。 工作以后,领工资的第一个月,我便走到邮局做了两件事:一是寄200元给父母,表示我可以自食其力了;二是自费订一份《羊城晚报》,以续上与她的情缘。这二十多年,无论岗位怎么变化,从机关到基层,又从基层到机关,转行做宣传工作,唯一不变的是,《羊城晚报》成为我案头的必备之物,自费订阅《羊城晚报》、阅读《羊城晚报》成为我的必修课。 真正与羊城晚报来往较多的是2017年到宣传部工作以后。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不管你是否愿意,你每天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不管你是否有准备,你必须打赢每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为做好工作,我把大学新闻学的课程全买回来,刻苦学习,弥补先天不足,还与媒体记者广交朋友,拓宽发稿渠道,努力增强“四力”,擦亮“两把刷子”。 说起来,让我有信心做好宣传工作,真的要归功于羊城晚报。2017年12月,我第一次走进羊城晚报创意产业园,参加羊城晚报一个座谈会。当时,听了时任社长刘海陵关于构建移动传播“1+2+3+N”立体传播链的讲话和几位先进代表如何做好新闻宣传的发言,有所感触,举手申请发言,把自己心里的困惑和盘托出。想不到,向欣、孙爱群等报社领导亲自回答了我的问题,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在报社领导的关心和江门记者站的支持下,我挖掘和整理江门鹤山非遗系列文章、诗歌和反映民生的稿件陆续见报。 对文化的坚守是羊城晚报媒体融合一以贯之的准则,是羊城晚报最显著的特色。江门鹤山,是全国著名侨乡之一,被誉为“咏春故里”,咏春、龙舟、龙狮是三大城市文化品牌,通过与羊城晚报的合作,鹤山城市形象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出彩出圈,在江门五邑崭露头角,赢得各级媒体青睐。尤其是羊城晚报最近策划的《大美岭南·鹤山篇》和《五邑文脉·鹤山篇》,一纸风行,争相阅读,使鹤山以靓丽的姿势首次走出国门。 作为一张文化大报、民生大报,《羊城晚报》一直深耕岭南,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是一张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名片。《羊城晚报》的办报定位、编辑风格,以及拥有的书卷气,特有的书香味和对文化的坚守,可谓一枝独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散发着难得的翰墨香味。 作为2022年度最佳通讯员,我将积极为《羊城晚报》供稿,为《羊城晚报》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宠辱皆忘正气生,转攻辞赋弃刀兵。磨成宋调八分满,拂就唐风两袖清。虎啸龙吟矜笔健,新瓶旧酒酿诗情。振衣直上三千仞,心向光明不躺平。”在此,我以诗言志,感谢羊城晚报,祝福羊城晚报! (作者系羊城晚报最佳通讯员、鹤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