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华超 说起自己与一份报纸的不解情缘,我不能不提《羊城晚报》。时间虽然已过去20多年,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那是2000年7月的一个周日清晨,我和同学一起结伴从重庆南下来到广东,他去深圳,我到珠海。可能是在广州汽车站候车的时候有些无聊,同学就在车站转角处的报刊亭买了两份报纸,他给自己留下一份,把另一份递给了我。我摊开报纸一看,原来是《羊城晚报》。还记得那天拿到手的《羊城晚报》很厚,有新闻时事,有体育娱乐,国内国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这在全国很多报纸中很少见。当然,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最吸引我的,还是莫过于刊有各类文学的“花地”副刊。读后不仅让旅途的疲惫和困乏全无,而且也点燃了我快要“熄灭”的那份文学热情。 此后缘于工作的需要,只要有闲暇,我便与《羊城晚报》形影不离。每天早上,散发着清新墨香的《羊城晚报》便会与我如约相见。说是“晚报”其实内容一点都不“晚”,有时新闻还比别的报纸要“快”上一拍。其合理的栏目设置,精致的版面编排,真切地让我感受到了其贴近群众、贴近读者的办报风格,让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2011年5月,羊城晚报珠中江版开版,成为全省第一家开设珠中江版的媒体。手捧羊城晚报珠中江版,第一眼感受就是大气,整体版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每个版面图文并茂。例如头版,重点突出了珠中江三地当前的新闻重点和热点,直击新闻核心。内容不仅可读性强,接地气,而且有深度、有高度,更加贴近珠中江三地政府和读者朋友。 以文为媒,与文结伴。在被《羊城晚报》深深触动的同时,我也萌发了写稿的念头,开始尝试向羊城晚报珠中江版投稿。至今我还记得羊城晚报珠中江版刊登我撰写的第一篇评论《城市治理需要融入创新思维》时的喜悦之情。从读者到作者,从相识到相知,我想,这不仅是我与《羊城晚报》之间距离的转变过程,也开启了我追逐文学梦想的新征程。 时光荏苒,12年已悄然过去,羊城晚报珠中江版从创办之初的一棵小苗,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我坚信,羊城晚报珠中江版将继续秉承新时代发展理念,扎根珠中江,更好地服务市民,勇毅前行。 一份坚守,一份情怀;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幸与《羊城晚报》相识,有幸与羊城晚报珠中江版牵手,打开报纸便走进了开卷有益的行列;感谢羊城晚报珠中江版给我提供的平台,让我踏上了积极向上的阶梯。 岁月如歌,低吟浅唱。我想,我与《羊城晚报》的故事还将“未完待续”。 (作者系珠海市香洲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