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既是我的回家路,也是我第一次走访的地方。 |
喜结连理、喜得贵子、喜迁新居、喜中头奖……过去的一年,以上大喜事儿我家是一件也没沾边,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平凡的上一年,又是我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一年:我终于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交上了第一回社保,拿到了第一份正儿八经的工资,开启了人生新的一段旅程。职业生涯的顺利起步、采访不再手忙脚乱、从只会“讨要”零花钱到每月按时“上交”家庭伙食费……这些微小的点滴构成了我2021年暗自珍藏的欢喜事儿。 我与报纸的奇妙缘分 从小时候起,家中便处处有报纸的身影。爸爸经常会买来《羊城晚报》和《新快报》给全家传阅,我还曾在《羊城晚报》的手抄报大赛中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比赛奖项。看着这两份报纸长大的我没想到,自己竟会成为报社记者的一员。入职后,一场场采访既构成我工作的本身,也成为我小欢喜的源泉。我的父母成为了我的忠实读者,每天看报并对我写的报道进行毫不留情的点评,报纸的沙沙声、家人的谈笑声成为我生活中温馨的背景音。 如今,我成为“新手记者”已有7个月。如此短的时间不足以让我分享什么喜人成果,更不配对这一职业剖析一番。我想,我与读者之间的共同话题,在于踏入工作岗位后收获的另类“小确幸”,虽然工作大部分是充满挑战的,但却能不时地在不同的场景、心境的转换中觅得一丝踏实和乐趣。 第一次认真观察走过千百遍的路 我对第一次的走访任务印象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认真地观察自己走过无数遍的回家路。那天,我接到了任务,要求在电动车上牌政策向市民征求意见之际,在交通违规情况严重的路段进行走访调查。 下班走出地铁站,一如既往地拒绝了电动车载客大叔的“热情邀请”,躲避着人行道上穿行的外卖车流,在十字路口提防着随时蹿出来的电动车,我突然醒悟,这条走过无数次的回家路不正是符合(采访)要求的路段吗?这么久以来,我都是习惯性地无视身边的交通乱象,但驻足观察,便能发现这条路是多么险象环生。我看到妈妈们载着一名或两名孩子在车流中穿行,他们都没戴头盔;外卖小哥太着急了,在车流间随意穿插;电动车载客司机越来越多,把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回家的路变得如此鲜活,这些现象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 要说记者这个工作有什么“特权”,那就是能直白地展示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向采访对象提问:“为什么?”然而,对于内向的我来说,这并不容易。那天下午,我嗫嚅着靠近一位骑着电动车刚接上孩子的妈妈,努力做好心理准备。会不会太突然了?如果被误会怎么办?怎么问比较自然?幸运的是,对方非常配合,倾诉了许多她的想法,电动车载孩子固然危险,但对于一些二胎家庭来说,它是接送孩子上学的“最优解”。家长并不是不配合工作,而是期待有更人性化的政策出台,一起去解决问题,“如果可以,谁不希望更安全呢?但现在我们也没办法。”那位女士真诚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走访工作的魅力。 最终,我和记者同事们一起,在各个地段收集了各种市民心声,并把这些信息转达给交警和政协委员,让他们根据问题作出回应。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如此有意义。 同题问答 2022你的新春心愿是什么? 答:业务能力大提升,稿子写得又快又好。 如果能远行,2022你最想去哪里?跟谁去? 答:几年前就定的毕业旅行是去西班牙,后来因为疫情,别说旅行了,连毕业照都泡了汤。最近听说位于巴塞罗那的百年“烂尾楼”圣家堂终于封顶了,如果可以,很想和闺蜜们去看看。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