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街谈巷议

红专厂开拆:文化地标也需蜕变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7月09日        版次:A07    作者:

    

  近日,广州红专厂被拆除的消息上了热搜。广州有关部门为此做了说明,指出被拆除部分不涉及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不过,红专厂作为文化地标的最终命运,还是引发了各方的热议。

  通常来说,我们印象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部分都是脱胎于旧厂房。普通人往往重视的是它的观光旅游价值,把创业等同于创意,把生意等同于好玩。其实在这片土地上,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产业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创意产业园,因为有一批朝阳行业的企业进驻,产生群聚效应,形成越来越高的经济价值。这样的创意园在生存上就会比较健康,活得比较好。同时,因为实业所在,政府都会比较支持。

  相反,如果只是形式上呈现另类的文化,实质上却都是一些传统意义的餐饮企业、游戏公司、小广告公司、设计公司。那么这样的创意园,可能迟早都会面临市场的淘汰。10年前的红专厂是因为以艺术的面貌出现,聚合了一批创意企业而闻名,被称为“广州的798”。但是10年过去了,这个地方也并没有因为艺术的注入而产生广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其实,让红专厂消失的不只是来自行政规划的力量,还有市场的原因。当初的市政府会议纪要已经说要让红专厂的面貌保留10年,甚至还说要打造世界闻名的珠江北岸创意产业区。但即使给了十年,这一大片区域也没有生长出成行成市的相关艺术行业。相反,大部分创意园摆明就是厂房出租,加点青春卖萌。实际上,国际金融城规划确立后,红专厂地皮上的物业价值、艺术价值,是越来越不敌此处地皮价值了。

  不少普通市民和某些文化学者,会对红专厂未来的可能消失表示惋惜。因为即使不谈商业不管艺术,这至少意味着一个可以闲逛拍照的工厂遗址面临消失。不过,红专厂的价值在大众心目中,似乎也就停留在拍照层面了。面对并不平民的价格,很多人不会在这里逗留用餐。至于很多新奇装置,本身不算文物,也没有不朽的历史价值。很多当代作品,更像是艺术家表达个人情感的实验品,就和临时建筑差不多。

  因此,当国内创意园已经迭代好几回之后,单纯靠“旧工业风+艺术再造”,已经很难继续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前,园内不少店铺,基本上就是在卖价格不菲的手工制品。所谓文化坐标,如果本身也文化退步,那这个集体记忆是可能随时消失的。看过许多热闹之后的公众,更需要深刻的、多元的艺术形式来开阔视野、影响生活。互相模仿、实质趋同的创意园,是不会有人热衷来打卡的。

  我们都希望广州能够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无论是高雅经典艺术、民间大众艺术,还是当代先锋艺术,都应该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场所。只是,既要做生意,又要做文化地标,纯艺术和纯商业本身就是矛盾的。当初通过旧厂房的改造而出名,如今创意产业如果不能继续借遗址作为资本,就要主动蜕变和迁移。一切的曾经都可以用来怀旧,但并非一切都能产生真正的文创价值的。 

  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