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观察8月20日,南国书香节闭幕

湾区概念下的羊城书香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5日        版次:A06    作者:朱绍杰、陈莹、郑晓欣

     2019南国书香节现场 吴小攀 摄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陈莹 郑晓欣

  8月20日,为期五天的2019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以下简称“书香节”)主会场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闭幕。据主办方介绍,主分会场入场观众超300万人次,展场面积约29.3万平方米,参展图书品种20余万种,邀请名家260多位,举办文化活动近200场次。与往年相比,今年书香节提出“展厅”概念,花了大心思运营。新增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各大文博场馆空间,展示媒体融合、文旅融合。

  主打“粤港澳大湾区”品牌

  8月16日,以“呈现粤港澳文学 讲述大湾区故事”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丛书”发布会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上举行。丛书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副主编、暨南大学副教授龙扬志,香港作家周洁茹,澳门作家冯倾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作展开现场对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澳门文化公所签署共同推动粤港澳三地文学交流的合作协议。出席该活动的澳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大家对澳门博彩事业比较熟悉,而对澳门文学了解不多,希望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推动澳门文学事业发展。

  蒋述卓表示,主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丛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延续粤港澳文学交流互动的一个尝试,现在工作已经启动,等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尽管文学体制不一样,但源头都是岭南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共享相同的文化资源,三地文学可以互鉴、互动、互补,创造新的文学样式,新的文学观念,形成大湾区的文学特色。他希望在该丛书的影响下,大湾区文学可以实现乡村题材到城市题材的转变,展现都市特色,呈现出新的表达特点。

  大湾区文化同源,岭南文化在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中也有广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此,广东省文艺研究所主编的《人文湾区·岭南三秀》丛书亦于书香节现场首发,丛书分为《戏剧情》《丹青意》《丝竹乐》三册,选取了岭南地区最有代表性、最具有革新精神的三种文艺形式:粤剧、岭南画派和广东音乐。

  集中展示茅奖作品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书香节上反应热烈。记者在现场发现,当天上午重点展馆就设立了“茅盾文学奖”专栏,集中展示历届茅奖作家作品,尤其是本届获奖的五部长篇小说。而在下午的书香节活动现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与广东作协主席蒋述卓接受记者采访,谈及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看法与评价。

  刘醒龙表示,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长篇小说里的最高奖项,它的高度和评议过程的科学性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他认为,评奖这个事情,有时候有一些争议,我们不能苛求。作为这届评委之外的文学相关人士,我们要对评委有充分的信任和包容。在五部获奖作品之外,有很多作品确实也很优秀,但它的名额只有五部,评得太多,奖也没有意义了。他说:“评少了总是有遗憾,这也就是评奖的意义。”

  蒋述卓认为,过去茅奖比较多关注乡土题材小说,近年来,都市文学越来越受到茅奖的重视。过去的先锋文学作家也开始获奖了,比如说格非的《望春风》。随着文学视野、文学观念的变化,茅奖也在不断变化。

  古诗词依然火热

  近年来,传统文化回归受到公众热捧,诗词大会、朗诵大赛异常火热。河南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携新作《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来到书香节。该书选取了近百首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必读古诗词,用新潮而深刻的语言逐一进行点评,“李太白的孤独疗法”、“杜甫的黍离之悲”,吸引了不少老少读者。

  中国自古就有点评诗文的传统,或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标注名句;或于字里行间,纸页留白之处,记录三言两语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词文本本身就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在本书中,王立群点评的100首经典古诗词,金句频出,幽默风趣。比如,王立群从星座角度讲《诗经》,从男子化妆、小鲜肉角度解读《离骚》,认为王维不仅是“诗佛”,更是“终南山的佛系男神”,说李白的诗集就是一部“狂人日记”,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王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主要是想使古典诗词能够融入当代社会,用当代社会的最流行的语言,去解释古典诗词的古典美,还是希望能够延续我们几千年民族的文脉。”他认为,对诗歌经典名句的聚焦与解读,一方面,是捕捉到了诗歌的关键与核心,有振领提纲之功;另一方面,并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关注经典名句的文本意义、传承及演化。故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主要是从个人的评点感悟出发,立足诗词语境,力图建立另一种理解诗词核心的“语境场”。

  8月20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对其父亲刘逸生的著作《唐诗小札》进行介绍和分享,与观众共享诗词之趣。刘斯奋认为,读古典诗歌是进入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诗词内容包罗万象,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传递着古代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

  IP打造不妨娱乐先行

  近日,马伯庸的历史题材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成IP后爆红全网,为历史题材改编、传统文化IP打造转化提供了新启示。8月17日,新的当选广东作协副主席的网络作家阿菩小说系列《十三行》在南国书香节举行了首发仪式。据悉,《十三行》在塑造广州商人文化中具有现实意义,也因其精彩及地域特殊性,将作为阿里文学重点的孵化IP项目,导演杨文军将操刀《十三行》的影视版改编。

  自2018年9月在阿里文学网络连载以来,该书先后入选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并获得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最人气奖等各大奖项。阿菩凭借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等知识的深入掌握,让小说在真实历史的背景下,更有纵深感和厚重感。他表示:“我希望能创作出类似‘乔家大院’、‘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的经典作品,将其真正的影响力拓展到千家万户,让广东文化、岭南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这颗遗珠通过文学作品大放异彩。”

  阿菩表示,以前学者在创作传统文化题材的时候经常存在一个误区——抱着学术的态度去做一些题材,过分考究细节。他发现,一些有趣的题材如广东的武术、丝绸等之所以很少被人们知道,是因为“以前有些做法颠倒因果,没有走出一个成功的路子”。阿菩认为,读者一开始对事物的内涵是不关心的,他们更关注的是故事、题材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首先你要把好看的东西给呈现出来,然后读者才会自己继续地去挖掘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