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知不觉】

日常讲述里的于右任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5日        版次:A07    作者:钟红明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上海书展适逢上海国际文学周,各种活动纷至沓来。偶然坐到了文史委的“于右任千字文”研讨会上,于是在书法与历史成就的学术探讨之外,也听到了日常的于右任的故事。

  于右任的儿子于中令以“八十而知十一非”开始讲述。他11岁时决定发奋读书,每晚占用父亲书桌至少一小时。后人估计于右任一年会写6000幅字,而于中令最近在抽屉里发现父亲晚年对书法的数目留下记载,年书7000多幅,换算一下,他每天占用父亲的书桌,导致父亲至少少写了1000幅字。他开玩笑地说:这1000幅字,给了我也很好啊。

  他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在练习书法之初,父亲在毛边纸上亲书郑文公碑给他临摹,后来又亲笔示范王羲之的字,草书怕他认不出字,还加了注;那张大砚台,是于右任的,早起副官磨墨,存于大砚台中央的小碗里,久了,砚台周围有无数墨疙瘩,有次于中令殷勤地把砚台冲刷干净,父亲对他叹息:没有墨疙瘩,怎么舔笔呢?

  于右任的《写字歌》是:起笔不停滞/落笔不作势/纯任而自然/自迅速自轻快自美丽/吾有志焉而未逮。

  作为于右任的儿子,于中令在推荐了数本资料可靠而有见解的相关书籍外,回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向于右任求字,需要花钱吗?答:不用。问:于右任睡觉时,胡子怎么办?答:打个结再睡觉。胡子正式留起来,是辛亥革命那一年……

  关于《望大陆》那首诗,于中令说,是父亲过世后,在他的保险柜里看见的。钢笔,翻来覆去,勾来勾去,情绪激动。而毛笔版没有情绪,很平静,字写得很好,像书法家,但未必是父亲亲笔。

  从上海去了台湾之后,有段时间菜钱有问题,老副官垫钱后不高兴,就对记者说了,于老先生找到老副官,说下次千万别告诉外人了。

  他对父亲最深的印象:老先生是一个非常和气的人。家里的大门日夜不关的,希望别人来拜访时帮人家解决问题。家里住在公交车三路车站旁,不愿意离开,因为于右任希望经济不宽裕坐公车来的人,走几步路就可以到家里。

  在《书道乐无边》里,于右任写道:“人生贵行乐,书道乐无边,每日三千字,长生一万年。挥毫随兴会,落纸起云烟,悟得其中妙,功夫要自然。”

  这自然,也贵在发乎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