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有人晒图吃龙虾,虾的个头很大,两根长须竖起,像是京戏里的武生头上插的雉尾。之前凡有人发布美食,总会遭到降维打击,被“善意地”提醒碳水超标了,或小心嘌呤,但龙虾刺身是生吃的,无油无盐无烟,也符合最时髦的生酮饮食标准,围观的人一时找不到槽点,又担心乱开口会露怯,索性沉默。 很多生长在内陆的人都和我一样,18岁之前,只在动物园的水族馆见过龙虾。我对龙虾的所有认识,都是从电影或书里看来的。像《阿甘正传》,阿甘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买船捕捞龙虾发的财。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回忆录《舞者之歌》,晚年邓肯游戏人生,专门找小鲜肉寻欢作乐,有人不屑于与她同席,她就用沾满蛋黄酱的大龙虾砸人家…… 后来我从一部名为《龙虾》的反乌托邦电影中,发现了人与龙虾之间的复杂联系。电影里的人物都不允许单身,街上巡逻的警察遇到有人独自出行,就要上前严厉盘查,证实确为单身人士后,会强制送到一个特殊机构进行速配。凡是在45天内没有配对成功的人,就会被变成动物。主角被问到如果没有找到伴侣,希望变成什么动物,他回答想变成龙虾。因为龙虾的寿命长,能活到一百多岁,蓝色的血液也显得很高贵,且终生具有生育能力,可以随时留下后代…… 生活总是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最丰富的灵感,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类“除了生殖繁衍没有什么其他事可做”,就很好地概括出了这种人与龙虾的共性。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因为用龙虾类比人类,被称为“龙虾教授”。他的观点也为《龙虾》这部电影提供了理论支持。彼得森认为龙虾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很相似,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在海洋生存的残酷竞争中,龙虾们会互相厮杀,决出高下,最后侵略性最强的龙虾会胜出,处于龙虾社会的最高阶层。这一过程就像人类攀爬社会阶梯,只有适应竞争、好胜心强的人,才会更大受益。换句话说,现实中那些坐在高级餐厅里悠然享用龙虾大餐的精英人士,都有过与龙虾一样的上升历程,是生存斗争的获胜者。 我相信,卡夫卡如果早点知道这些人与龙虾之间的共有特质,《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就会变成一只龙虾,而不是一只甲虫——按照电影里的超现实情节设计,直至41岁逝世都没有完全拥有过一个女人的卡夫卡,也躲不开被变成龙虾的宿命。而且从生物演化的角度,人变成龙虾,由陆地向海洋生活转变,也可以有效抵御气候变暖的威胁,未来即使海平面上升,地球成为了水世界,也照样能够生存下去……当我把这些观点在朋友圈里留言之后,那位晒图吃龙虾的朋友回复了一句:不就是吃个龙虾吗,看把你酸成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