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林洁 “今年6月,10个学科、20多位顶级专家通力合作,历时9小时接力完成的,全球第二例、全国第一例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病例的救治,充分彰显了中山一院多学科协同合作的强大实力和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及决心……”8月15日晚,在医院庆祝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的晚会上,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特别介绍了这场令他自豪的成功救治。在他看来,这是“大医精诚”的传承与实践,是“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真实写照。 也就在这一天,52岁的老李再度踏上求医之路,他将接受一段时间的术后化疗。手术的成功让他迈过了治疗途中最大的“坎”,这一次他不再迷茫。 “为百姓祛除疾患,这是中山医学院(中山一院)的医魂精髓,传承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肖海鹏的一席话,或许道出了这场救治的本质所在。 1、职业荣光,让人很满足 让老李非常感动的是,7月19日出院当天,中山大学资深名医、中山一院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梁力建教授叮嘱他,一定要按时回院复查,“不用担心挂不上号,来了就找我加号。”70多岁的梁力建教授至今仍然奋战在临床一线,每周看门诊,做4-5台疑难病例的大手术,把许多像老李这样的危重患者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曾经为了救一个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他和团队从下午奋战到第二天凌晨,成功救治回病人。 “我做了这么多年手术,能救一个就算一个。”在梁力建心里,做医生带来的满足感无法用金钱衡量,“当一名医生全身心投入这份职业时,职业荣誉感会让人很满足。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那就好好努力,充分享受这份满足感”。 医生的满足,来自祛病除疾。这些年来,无数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在中山一院成功获得救治——国内首例肾移植后手术、首例断趾再植手术、国内首例连体婴分离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术等等,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在中山一院工作23年的肝胆外科副主任李绍强教授至今无法忘怀,含辛茹苦带大他的祖母在他高考那年因病离世,他毅然从医,努力让更多人避免同样的遗憾。“当医生很辛苦,但刀下能救人的满足感,是对自己莫大的鼓励。” 医生的坚守,基于文化传承。孙中山先生行医时,每周必抽出一天时间为病人义诊;中山医“八大教授”(8位国家一级教授)之一的陈心陶教授,与疫区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终消灭了血吸虫病;当年“帕金森圣斗士”刘焯霖教授,为病人上门随访长达半世纪;至如今,还有32年坚守急诊一线却“零投诉”的“最美医生”詹红教授;也有跪地1小时,勇救倒地少年的中国“最美实习医生”万雅兰……是他们一代代传承,谱写出一曲曲生命赞歌。 同样在中山一院待了20多年的麻醉科副主任冯霞教授,也无比热爱着这份每天忙碌而充实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很累,但我觉得幸运和快乐,因为每天我和一群优秀的同事一起工作,一起守护着每一个病人,是最有意义的事”。 医生的担当,源自高尚品格。在抗击“非典”一线,在抗震救灾前线,在援非、援藏、援疆、援岛国的艰苦环境中,处处都有中山一院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艰险中救死扶伤,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大爱无疆”。 刚刚结束援助多米尼克医疗队生涯的心血管内科医生杨震教授,一手写下多米尼克医疗史上多个“第一”:开设第一个心血管病门诊、首次进行多学科诊疗等等。回到中山一院后,他主动请缨到最苦最累的急诊一线,继续发光发热。 2、依然坚守,让病人安心 他们只是广东近28万名医生的缩影。在广东,还有许许多多医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人民的健康。 要当医生不容易。早在学生时代,就有着上不完的课、看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工作以后,除了每天繁重的日常工作外,还得夜夜挑灯看文献、写论文,学习最新诊疗指南,时刻更新知识储备。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医生,面对的远不止“996”的工作压力,可他们却依然坚守,只为了给病人带去安心。 为了让更多乙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89岁高龄的“乙肝斗士”骆抗先教授如今还坚持看门诊,从早上7点一直看到下午一两点;同时他还要写科普博客、编书等,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此外,他每两周还要到200公里外的阳山县人民医院接诊患者,做乙肝病人筛查随访。数十年了,他几乎没有休过假,他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病人,“只要活一天,我就要好好干一天。”骆抗先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黄利娟多次答应女儿假期出游,可妇产科的工作实在太忙了,忙到她根本无法抽出身来。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地“爽约”,女儿也早已习惯了。说起此事,这位医生妈妈内疚得潸然泪下,她对女儿道出了心里话:“宝贝,请原谅妈妈的每次失约,因为有更多的宝宝需要我。” 中山六院麻醉医师郭婧今年当上了住院总医师,她笑称自己的工作是24小时“总住在医院”。她和同事们已经很久没有准时下班过了,因为需要手术的病人太多了,这些年他们一个个都熬成了“熊猫”,可说起刚刚成功平稳处理完的危重病人,或是出现特殊情况被抢救回来的患者,成就感会瞬间点亮他们自豪的脸庞。 3、创新平台,让医生发光 在广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尽管陆续有人离开,可依然有更多人愿意坚守,还有许多人不断加入进来。 广东省卫健委2015年曾经发布《广东省执业医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从2005年-2014年,广东执业(助理)医师总人数从12.1万人增加至21.7万人;截至2018年,全省执业(助理)医师达到27.8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9万人。 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教授金大地今年已经67岁了,如今还坚持出诊的他,同时还创办了一家民营骨科医院。这位在骨科临床一线坚持了近50年的老教授,至今仍对专业有着执着的追求:“要让病人以最少的代价,最小的创伤,获取最快速康复的医疗服务。”他说:“做医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在我还能发光发热的时候,多培养一些优秀的骨科医生,传承好的技术,救更多病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副主任医师苏炜说,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他依然会当医生,“再苦再累,病人出院时那一声感谢,是我坚持的动力”。 在中山一院工作了25年的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教授并没有想过离开:“在中山一院这个平台上,我踏实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能力,很有成就感。” 作为院长,肖海鹏如今致力于创造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优秀的、有医者情怀的人才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令他感动的是,许多人都愿意为医疗事业奋斗和付出,“即使待遇不见得那么高,可他们都自觉把自己职业生涯融入到医院发展中,这是一种充分的认同感。因为在这里,他们有良师益友,一同学习进步;因为在这里,他们时刻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坚守着当初许下的誓言;因为在这里,他们能找到为这份事业努力奋斗的动力,这些不是金钱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