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军 |
就广州南站地区存在的停车难、接送难以及站内标识容易让旅客丧失方向感等问题,广州南站站长王洪军8月30日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对社会关切的问题一一作出回应,并公布解决方案。 他表态,南站会调整站房内部分区域功能、增强站内标识、推广南站智慧导航、增加多个女厕、解决瞬时高峰安检排长队问题,并建立专门的服务团队,提升南站服务质量,相应措施半年内将初见成效。同时,广州南站还将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同强化“整体意识”,共同解决管理“结合部”问题,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南站管理和服务。 “一个人要有理想,一个车站也要有理想!”王洪军认为,广州南站是全国到发旅客数量第一的车站,理想就是要建成全国最好的高铁站。广州南站未来将把旅客和社会各界的评价作为运营质量的评判标准,用“智慧南站”、无干扰安检仪等技术手段,提升旅客从购票到进站、乘车、出站的体验。 A. 高峰期客流已远超设计 王洪军说,由于广州南站的到发(包括到达和发送)设计能力为日均50万人次,从站房到站台数量、设备及其空间,都是以这一设计值去建设的,无论是铁路股道还是站房面积都无法再增加。而今,广州南站的客流最高日(今年5月1日)到发数量超过75万,刚结束的暑运,许多时候单日到发人数都超过65万人次。 据广铁集团发布的数据,刚结束的暑运,广州南站共发送旅客1978万人次,同比增长16%,其中8月17日单日发送最高,达35.8万人。 按照铁路部门计划,广州南站的日均到发量未来或将向100万人次冲刺,“如果到发人数突破100万,那就是比设计能力翻番了”。 他介绍,近年来,为了适应旅客数量不断增长,按照中铁总和广铁集团的指示,广州南站也在极力调整站房内的功能区域设置,不断增加人脸识别验证和安检设备,增设候车区域。 在王洪军看来,南站功能区域的调整,是为了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如广州南站在站房东西两侧沿电梯分别划出了两个区域作为进站通道,尽管牺牲了一层(交换层)的部分功能,但也大大提升了旅客验证进站的效率;同时,为了缓解候车空间小的问题,广州南站将P3地面停车场的部分区域,改造成了广珠城际铁路的候车区域。 在向上级部门申报的功能调整规划中,广州南站将把南侧P1-P3停车场的近半区域以及一层的南侧通道,整体改造成候车区和换乘区。目前P1-P3地面停车场除部分已改造成广珠城际轨铁路候车区外,一部分被用作后勤配餐及安检、检修职工的休息区,待改造规划通过审批后,明年底或将开始进行一层南侧功能区的整体改造。 B. 将组建专门班组提高服务水平 王洪军认为,广州南站是全国到发旅客数量第一的高铁站,但在标识引导、疏散设计、交通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确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老百姓可能感觉最深刻、意见最大的就是南站地区的交通问题。”王洪军说,60%左右的旅客通过地铁到南站,40%通过其他公交方式。每天发客量约32万左右,40%的人就意味着有十多万,高峰的时候甚至接近20万人次。他提到,由于铁路的运力有波动性,每天早晨大概6时半以后到9时左右运力最大,始发车多,旅客数量出现“瞬时高峰”,周围交通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到发旅客数从不到3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翻了近20倍,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他说,因站内停车位不够,大量车辆只能沿着南站南路和南站北路来回绕圈,无效车流非常多。 近年来,广州南站与地方管理部门已经尝试用各种办法解决交通难题,比如依靠人力加大对路面交通的疏导,让车辆流动起来,防止出现路面“堵死”的情况。 应如何解决南站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从长远来说,解决停车难和路面拥堵问题,必须要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在靠近站房的地方建设大型停车场,并打通进站通道。”王洪军说。 对于站房与地下停车场、站房与周边交通设施、站内与站外标识存在管理不统一、协调难的问题,王洪军也直言,负责南站管理的铁路运营人员和地方管理部门人员,都应该意识到,广州南站及周边地区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他透露,最近,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均对广州南站及其周边地区的管理,提出必须强化整体意识。 “广州南站并不只是我们铁路运营者的南站,它更是广州的门户和枢纽,我们会以开放的心态办铁路,与地方政府部门协调好,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旅客服务”。 王洪军说,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广州南站将会打造一支专门的服务班组,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指引和帮助,并引入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南站的服务中来。与此同时,还将利用目前已经开发的“智慧南站”和无干扰安检仪等技术手段,提升旅客从购票、进站、安检、乘车的一站式体验。 同时,他认为,待广州站、广州东站和白云棠溪站改造建设完成后,广州南站的到发旅客将可以实现很大的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