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杂笔

绿皮车的江湖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13日        版次:A09    栏目:人文周刊·专栏    作者:青丝

    

    

  □青丝

  坐过绿皮车的人,大都又爱又恨。恨的是人多,车厢里男女老少、小偷、逃票的人、见缝插针的小贩,到处弥漫着茶叶蛋、泡面和臭袜子的味道,世间百态尽在其中。爱的也是人多,就像一句存在主义格言“不冒险、无所得”,从水泄不通的车厢,面对面的卡座,也能见识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

  绿皮车还是最好的生活课堂,能助人快速成长,治愈矫情的臭毛病。我第一次乘火车,看到有人上车后就往座位底下一钻,直接躺在地上睡觉,心想打死我也不会这样做。晃晃荡荡中,我趴在小桌上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满口的牙全被震松,尤其嚼东西时,那股酸爽劲,把之前的心理优越感一扫而空。还有一次我嫌车上的盒饭太糟糕,忍饿不吃,以为挺一挺就会过去,不料引起了低血糖,冷汗直冒,幸亏旁边的人发现我脸色不对劲,拿出一包方便面给我应急,才缓了过来。

  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车上也少不了算计和钩心斗角。我见过两个年轻人为了争座位,互不相让,冲突一触即发。但戏剧性的是,一人从背包里抽出一根弹簧臂力棒,握住中间位置,很轻松地压弯几下,然后挑衅地递给对方。另一人看得目瞪口呆,理智地选择了退出,拎着行李到其他车厢找座位去了。整个过程就像斯洛文尼亚电影《乘火车去旅行》,没有一句口角,于无声中就化解了争执。

  但车厢里再拥挤,会聊天的人也很容易交到朋友。我有一个熟人,每次坐车都会带一本《诗经》或《史记》,遇到没有座位,他就向那些看似大学生或文艺青年的人靠拢,然后蹲在旁边捧书作苦读状。通常不一会,就有人主动搭讪,经过一番交谈,便会有人给他让座。甚至连外国人也学到了这一招。彼得·海斯勒的《江城》提到他从新疆返回四川,没买到卧铺票,在车上跟几个大学生聊天,亮出自己的外教身份,也如愿获得了一个挤出来的座位。

  绿皮车上既有粗俗鄙陋的庸众,也有心机深沉的老江湖,和这样的人交谈亦相当于一次交锋。我曾与一个官员闲聊,问他手下管理有多少人。他故作谦虚地答,很小的单位啦,没多少人!我那时少不更事,又继续追问,再少也有一两千人吧?对方这才得意地说,一万多人!窘得我说不出话来,知道对方是在故意下套,就等着我发问以便炫耀。奥古斯丁说:“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的一页。”到了今天,再有人采用类似的话术,我就有了经验,会顺势岔开话题,不给机会让他说出最想说的话,活活把他憋死!

  有人说,坐绿皮车就像虐恋,明明是在受虐,却又能令人体验到一种另类的快感,久了甚至还会很怀念。这是我听过对坐绿皮车最形象、也最精妙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