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含英咀华】

异议诺奖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7日        版次:A08    作者:黄维

    

  黄维樑  香港学者、作家

  瑞典学院负责评选诺贝尔文学奖。学院有18位成员,在其中选出5位同仁成立“诺贝尔委员会”,任期3年。获提名竞逐诺奖者,每年约有350个,诺委会在1月底收齐提名者资料,经过初步遴选,在4月向学院提交入围名单,约20个。夏天学院成员休假前,名单经过淘汰,剩下约5个。学院成员研读讨论5个候选作家的作品,在10月达成结论;当选者,即可戴上诺奖桂冠者,必须得到过半的学院成员支持。

  我在10月下旬在学院官网查阅,成员的18个名额中,有4个从缺待补。14位成员中,有诗人、作家、文学史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编辑、法律专家;任职于大学的有好几位,却没有看到标明是文学批评家的。唯一懂汉语的似乎还是那位现年95岁的马悦然(但他不是诺委会的委员)。

  诺奖评选是特大型的文学批评行动。瑞典学院的全部成员中,有多少是通晓多国语言、博览文学经典、态度客观兼容而又眼光锐利独到的,愿意且实际上花费巨大精力时间阅读以至细读参赛作家作品的(被提名的作家多是著作等身)……我们该问谁呢?

  20世纪开始的“先锋”“前卫”“实验”而因此晦涩难读的种种文学,基本上都源于欧洲的英语、法语、德语作家。我发现数十年来,获得诺奖的,就多有先锋前卫实验者,也就是晦涩难读者。另外,获得青睐者常常是有“异议”色彩的作家。今年就如此,即先锋与异议兼之。

  马悦然曾经是诺委会的委员。十多年前,他所到之处,很多汉语作家都热情接待他,大力“拍马”扬鞭迎向他,曾有一群一群小蜜蜂围绕马大爷的形象说法。汉语作家们,要跟风成为“先锋”、要“异议”俾使学院热议,然后有若干分之一的机会可望戴上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