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新桥平行分论坛聚焦“湾区视野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

吸收生活气息 筑就湾区文学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5日        版次:A06    作者:郭起、宋王群

     湾区视野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文化软实力(深圳)新桥平行分论坛现场 王磊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郭起、宋王群报道:“杰出作品的出现就能成就大湾区文学。”4日下午,“以文化城·‘深’融未来”——文化软实力(深圳)论坛新桥平行分论坛在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举行,论坛以“湾区视野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为主题,邀请了多位文学创作名家出席,就大湾区文学、文艺创作展开讨论。

  作为本场分论坛的主持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晚报编委陈桥生向在场观众介绍了广东文学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羊城晚报花地栏目、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羊城晚报每周一次湾区评论,着重大湾区的文学批评和扫描。当前,全省文学的代表之一是湾区文学,湾区文学如何创造一个新的文学样式、形态,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学,从而进行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羊城晚报社因此创造了“湾区视野下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以此来谈谈大家对湾区文化的思考,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粤味儿”文学

  “现代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日常生活成为美学表达的对象,而日常生活发达的地方,应该是最有文学创作资源的一个地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在论坛上向与会嘉宾抛出问题:粤港澳大湾区的日常生活形态如此发达、日常生活气息如此浓郁,为什么没有转化为美学形式、文学形式? 

  张柠认为,第一个障碍是古老的文学观念制约着我们,以为只有英雄传奇、有神话、有史诗才是文学,而日常生活的琐碎事情不是文学,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其次是表达方式,无论用粤语还是京味儿、沪语,要让别人看得懂,要有流畅的气息、浓郁的气息、生活气息。

  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认为,怎么样把湾区概念落实到文艺中?张柠老师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他提的日常生活化的文学操作手法相当于世俗化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湾区融合靠世俗化、世俗性,靠张柠老师所说的日常生活的精神气质。”

  湾区视野内引导作家创作更多样

  青年诗人、散文家黄金明发言说:“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对原生态、对生活的反映,对现实简单的模仿,恐怕很难深入到湾区精神。”他表示很佩服深圳的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中融入了很多深圳地标,比如华强北,梅林关等,而其中高明之处在于,深圳的生活气息通过地标周边生活的描写,得到充分的展示。

  “深圳这座城市的气息、气味和这里人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种融合非常自然、完整,具备张柠老师刚刚提倡、认可的日常生活书写的基础。”黄金明表示,从他对深圳近二十年的诗歌生态考察中,这里的诗人特别多,写出的作品真实感人。但表达手段抒情性多一些。

  深圳市宝安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剧作家郭建勋表示,不是很多人在写同样的东西,就说明这派文学就很强大。未来,在湾区视野下,应引导作家的创作内容更加多样,而不应都往一个筐里装,集中在某一个文学范围内。宝安区人口众多,文学需求却不高,需要更多的衍生长篇。他建议,新桥街道在影视方面可以有更多的作为,体现客家文化有很多,但体现广府文化少,可以考虑建一个广府文化博物馆。

  甘愿做一只井底之蛙观察生活

  深圳市宝安区作协新桥分会主席、小说家戴斌说,写作就是写生活日常,怎么把日常鸡毛蒜皮的生活写得有意义,就是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写了一篇《深南大道》,写了一个打工妹看深南大道的愿望,当年因为边防证的存在,我赋予打工妹的一个理想,就是看深南大道。我愿意做一只井底之蛙,就写我身边的人和事。”

  论坛上有观众提问:什么是湾区精神?深圳市宝安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唐小林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从小切口入手,湾区很大,所以文学创作就是从小的创作反映大时代。“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好好去写,关注时代、关注内心,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可能就写出了一部符合时代的作品,也符合内心、遵从内心的作品。”

  本版制图/陈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