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知不觉】

重新认识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05日        版次:A07    作者:钟红明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2020,出现在各种新年卡片里的标识,有点“科幻”的意味。一个新的年份的到来,不会将时间抽刀断水,划分出界限的两端。但有了标识的时刻,感觉中就摇荡着短暂和永恒的两极,时间的刻度因此散发出令人有些焦虑的滴滴答答的声音。

  作为编辑的日常,从过往延续而至。2019年底,在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的研讨会上,巴金先生作为创作者和出版家的两个侧面,被一一列举。记得曾经阅读抗战时期巴金先生的札记,即使在广州大轰炸期间,他去往的是印刷厂和邮局,寄出编辑出版的刊物和书籍。

  巴金和靳以是《收获》的创办者,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在北平办了《文学季刊》《文学月刊》和《文丛》,后来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把曹禺等一群年轻的写作者推上文坛。1949年12月,巴金创办了平明出版社,主要翻译外国文学名著;之后的1957年创办《收获》。《收获》的《发刊词》说,《收获》应该团结更多的作家,“尤其是老作家”。张新颖认为,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老作家”都是有些受压抑的,不知道该怎么写才能合乎新时代的人。而巴金是在时代许可的情况下,来保护、珍惜从五四以来传承下来的文学力量,努力来接续上断裂的现代文学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获》是当代的刊物,可是它的血脉往前贯通到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

  评论家谢有顺则说:鲁迅、巴金这样的作家,与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身上背负着精神重担——背负着绝望、黑暗,背负着愧疚、忏悔,他们这样写作,也这样活着。巴金说:“改变自己的生活,消除言行的矛盾,这就是讲真话。”这说起来似乎简单,真正做到其实很难,于是今天纪念巴金,就是要回忆这样的一个人,认识他的人与文背后隐藏着的诚恳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