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中医许能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用针灸治疗中风 自己给自己扎针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4日        版次:A16    栏目:教育·大学城    作者:张璐瑶、肖建喜

     许能贵教授在实验室

     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教授团队获奖证书(受访者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肖建喜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位步履稍显蹒跚的获奖者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奖励证书。他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教授许能贵。他领衔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可使缺血性中风的残障率从国际平均40%降低到17.9%。

  据了解,这是广州中医药大学15年来的首个国家科技二等奖,也是建校以来的首个针灸方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根针”研究30余年,将中风残障率降低一半多

  1983年,许能贵误打误撞被调剂到安徽中医学院学习针灸专业。本以为这辈子只能“一根针一把草”地过,没想到,他却慢慢爱上了这一根根能解除病痛的小银针。

  1991年,他开始研究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许能贵告诉记者,中风是我国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都较高,缺血性中风是其中的主要类型。

  怎么帮病人恢复生活质量?他从古医书中获取灵感,创新提出“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创建了以“通督调神针刺法”为主体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分期治疗方案。他发现,用针刺循行于人体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尤其是督脉上的百会、大椎穴,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的脑组织血供。“用武侠小说里面的话来说就是‘打通任督二脉’。”

  经国内外多中心、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方案可使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残障率由国际上的平均40%降低到17.9%。

  针刺治疗中风的现代科学机制到底是什么?近30年来,许能贵团队经过大量现代病理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对神经元保护和脑可塑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简单来说,中风后因脑部供氧不足会导致部分神经元坏死,因此损伤人体的部分机能,导致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坏死的神经元不可再生,但研究发现,通过针刺,可以刺激受损部位周边甚至远在性部位的神经元功能强化。在中风急性期,可阻止神经元坏死;在中风后遗症期,则可对受损功能进行代偿性恢复。

  这些机制的发现,走过了漫长的20多年。如今,他领衔创建的华南针灸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硬件条件最好的重点实验室之一,是国内首个可开展灵长类动物急性麻醉状态和慢性清醒状态的针灸电生理研究技术平台。

  4年前突发中风,他自己造模、扎针验证研究成果

  许能贵怎么也没想到,近30年研究的心血,竟有一天提前在自己身上验证了。

  2014年12月31日晚上11点多,许能贵在家中突发中风,左侧身体失去知觉。当时,他的太太和女儿都远在澳洲。零点一过,窗外的烟花声热闹,手机不断收到祝福短信提醒,还有几个电话打进来……“我当时想着,恐怕见不到新年的太阳了。”

  连打数个电话都未接听,太太意识到可能出事了,马上请人到家中查看,才将许能贵送进医院。因为错过了6小时的黄金抢救期,许能贵已经无法溶栓,大面积脑梗。会诊的专家都说,老许这次情况不乐观,可能一辈子要坐在轮椅上了。

  “我是个不服输的人,在病房里我就想,我不能就此躺下,我一定要站起来。”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给自己造模,自己给自己针刺治疗。许能贵的太太是针灸教授,也给他扎针。

  2015年5月1日,仅仅4个月后,许能贵就出院了。他不仅站了起来,左侧身体机能也恢复了大半。学生们算过,他这个状态要恢复功能,每天从头到脚要扎几十针,在他身上,至少扎过成千上万针。这个过程,常人难以忍受。“你们没看出来吧?我自己就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最有力的一个证据。”他笑道。

  他告诉记者,未来,他希望能用自己和团队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将中风的致残率再降低,并形成标准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球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