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

深耕生物材料领域35年 “类骨仿生”为病患保住肢体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3月26日        版次:A03    作者:董柳

    

    

  突出贡献奖 

  “我和我的团队只是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该做的事情,除了感恩和继续努力没有更多想法。”获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右图,薛江华 陈秋明 摄)向羊城晚报记者表达了她的感受。

  王迎军还是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广东研究院院长。

  她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5年,在骨、齿和血液净化材料,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材料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等一批国际顶尖期刊引用和高度评价。她提出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适配理论雏形,丰富和扩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论体系,对新型生物材料研究、设计和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在该理论指导下研发成功的大缺损骨再生修复体在临床转化应用,解决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国际难题,可避免截肢,保住病患肢体。该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CFDA证和CE证,在中国和欧盟4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惠及30余万病人。

  此外,她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提高病患生活质量,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她还长期致力于生物材料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工作,建立我国第一个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产学研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畅通高端成果产业化渠道。相关产品在临床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高端产品国有化程度,促进临床手术进步,推动广东乃至全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

  受访中,她告诉记者,近期她和她的团队主要针对临床普遍存在的细菌感染问题,研究一种新型的抗菌材料和技术。它可以在有效杀死细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细胞的成活率,并且不产生耐药性。这项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后可挽救千万病患的生命,相关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此外,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她所领导的国家药监局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对疫情所需的基本医疗器械,如防护服、呼吸机、检测剂等从监管科学的角度进行监管体系创新研究。同时推动以AI为代表的前沿医学辅助技术在影像诊断、病床管理、高密度人流体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疫情防控效率。

  “在广东工作、生活四十年,这里已是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作为一名广东人,我觉得很荣幸能在这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她说。

  (董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