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台山骑楼美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26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纪实    作者:谭楚明

    

     矗立在田野里的骑楼,一楼的廊道能减少雨天的“湿气”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骑楼村

     ▲骑楼上的山花

     ◀骑楼二楼通常有居民住家

     骑楼街的楼下多为商铺,是逛街、观景的好地方

  文/图 谭楚明

  在广东台山,体现侨乡传统的标志性建筑,以骑楼居首。居所被面貌相差无几的高楼、花园式小区所包围时,我们面对骑楼,感觉尤其强烈。

  所谓“骑楼”,其实是因二楼及以上的楼层建于廊道上方,予人以“悬空”之感,于是二楼便看似“骑”在上面,故名。

  大美中国

  如果说建筑是花,地理和人文就是其生长的土壤。骑楼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既可防日晒、避风雨,又具有商业实用性。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骑楼便风靡于台山,成了城镇建筑的“主打”。历经百年沧桑,这里的多数骑楼仍外观完好。县城里保留着连绵成片的骑楼街,其他乡镇也同样存在有骑楼墟集。

  台山的骑楼一般是幢幢相接,一楼的廊道打通,形成一条宽阔的过道,人们称之为“风雨廊”、“骑楼底”。“骑楼底”内侧的铺面,敞开可陈列商品,让路过的顾客自由选购。一边是马路,一边是商铺,游玩与购物的功用合二为一,别有情趣。对商家而言,“骑楼底”带来的是全天候的客流;对居民来说,则是逛街、观景的好地方。

  有过“小广州”美誉的台山城,当年几乎每座骑楼都有商行名号,直到今天,偶尔从骑楼斑驳的女儿墙上还能看到“和昌当铺”、“兴隆银楼”一类字样,可借此寻觅侨乡全盛期的重商、务实的人文环境。

  台山骑楼的兴建史即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代以降,台山籍的海外华侨人数众多,无不怀揣着叶落归根的传统思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带着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心态建造房屋,而早期去南洋、澳门、香港等地做工的台山工匠便把这些技术带回来,把西洋的罗马柱、圆拱形窗等建筑元素,仿哥特式、仿古罗马拱券式、仿巴洛克式以及南洋式、碑亭式等建筑样式,与本土的传统骑楼建筑相融汇。所有参与者,皆不为陈规所囿,因此样式和图案彰显出鲜明个性,精彩纷呈。可以说,每一栋匠心独运的骑楼,都是东西方文化联姻的产物。而浓厚东方色彩和西洋艺术神韵的 “合璧”,经过漫长岁月后,艺术和人文价值更加引人注目。

  时代向前,骑楼建筑的辉煌已不再。但一旦刮风下雨或不堪暴晒,又不期然地勾起我们对骑楼的温馨回忆。建筑曾被人誉为“凝固的音乐”,如何保护好台山骑楼这富美学意趣的建筑群,如何教后人读懂台山骑楼的内涵,重新发挥骑楼的独特功能?这是萦绕在人们心头多年的问题。近年来,清一色由骑楼组成的台城台西路,已被改造为购物、观光两相宜的步行街。晚间,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装扮过的古老地标,在璀璨灯光映衬下,显得既古朴又具异国情调。逛街的、购物的、散步的、约会的,如过江之鲫,重现昔日市井的亲切和喧闹。

  台西路的启示或许在于:严格保护,充分利用,便是对台山骑楼建筑美学的最好解读。

  《大美中国》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以纪实性的图片为主,紧扣“大美中国”主题,内容不限,可人可景可物。投稿请发至邮箱:ywdmzg@163.com,并请以“大美中国”为邮件标题,同时提供个人信息包括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