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老巷新声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5月19日        版次:A11    作者:黄宝

    

  □黄宝

  老家的那条村巷,青石板路,自北向南延伸,笔直而瘦长,仿佛是从生活的缝隙间挣扎出来的一线天地。

  清晨,雄鸡以嘹亮的歌声,准时将人们从酣梦中叫醒。村巷里的人,种田的,牵着运河水绕着禾田走,又将谷种和希望撒向一望无际,期待秋天收割一片金黄。赶海的,唱着“清早儿,去啊去撒网……晚上归来啊,鱼啊鱼满舱”。赶集的,聚合巷尾村口,人挤了,拉响喇叭,犹如山涧流出一渠水,汇入赶集的洪流。牛车上颤悠悠的鸡啊鸭啊,呱呱地叫个不停。归途中,一路欢歌。

  晌午,耳熟的那几只黄莺从榕树里探出头来,叽叽喳喳地招呼它的老邻居出来乘凉。老人与幼童躺在网床上,奶奶帮小孙女摇,小孙女帮奶奶摇,嘴里低吟浅唱“月光光,照地堂,虾仔呀,你快瞓落床……”,摇着摇着就瞓着了。

  傍晚,咚、咚、咚、咚、咚,一声急一声缓的暖场锣鼓声,从里巷传来,刚吃完饭的顾不及收拾碗筷,拔腿就往戏楼跑。农闲或节日,戏班接踵而来,一演就是十夜八夜。别看这雷剧土里土气的,却不乏阳春白雪,20世纪90年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雷剧《抓阄村长》,戏里那个村主任的原型就在咱村。早年摘得国家戏剧梅花奖桂冠的林奋阿姨,就住在本村巷里。

  巷里的祠堂安放着世代纯洁的灵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挤满拜殿。逢初一十五,着一身唐装的族老,跪成一线,齐声诵读先贤的训词。

  独立于村口的寺院,屋顶那面明镜,能透视路人的内心。院墙外杨桃密密匝匝,大路旁树上的菠萝蜜累累垂垂,初来乍到的候鸟快压弯了树枝。

  鞭炮于青石板炸响,村巷就被喜庆煮沸了。一队摩托车候鸟般地飞出巷,一会儿,领回一队新人,新郎新娘踏着炮纸铺就的红地毡,嘴里含着甜蜜蜜。大眼睛、樱桃嘴、高鼻梁、小蛮腰,人们对新娘子的赞美声,于巷里回荡久久不散。

  每年应征、高考季节,也闻鞭炮声,村人给高考状元和子弟兵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将他们送出村巷,送至人生的新起点。

  不时,也有年轻的父母,欢天喜地把一个陌生的,似曾相识的宝宝抱回家,从此,村巷又有了新的希望,添了新的生机。

  偶尔,也有悲怆的笛声缓缓奏起,是谁家中老人去世,披麻戴孝的蹒跚扶棺,村巷的人自觉尾随,拭着泪,送至逝者熟悉的地方。

  最是声情并茂的是正月里的“年例”,整条巷人挤人,身挨身,熙熙攘攘。忽然,一条龙腾空而起,龙头喷瑞,龙尾呈祥。

  村巷乡愁声声绕旋而上,村庄也欣欣向荣,宛如秧苗拔节,芝麻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