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为百年“个人文学史”打基础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2月28日        版次:A06    栏目:大观    作者:向继东

    

  

  □向继东

  

  也许可以说,二十世纪的潮流是革命。革命话语下的文学,其主体自然是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其“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又走过100年了。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不知已经写了多少部了,大多是先有一个框,然后从维度进行解读,看似全面,实则蜻蜓点水,泛泛者多。其中,往往忽略了鲜活的个体细节,忽略了参与文学活动的人——他们的生命体验过程,他们的所思所想,点点滴滴。这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陆续推出的“文学回忆录”书系,正是基于此出版,让作家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尽可能为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史料。换句话说,这套书也可以叫做百年“个人文学史”。

  按照最初的设想,主要是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名的这一代作家的回忆录,因为这些作家人生起伏大,遭遇坎坷多,又赶上了文学转型期,因此文学现象多元而复杂,极具研究价值。编辑思路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作家,关于文学的反思及其在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均可;体裁可以是回忆性的随笔杂感,也可以是创作谈或访谈,如果是一部沉甸甸的文学反思录,当然更好。不求每一种体例一致,但求每一种都是唯一的,文字内涵丰富,耐人寻思。已出版的十来部回忆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

  出版了第一批后,觉得如果把视域稍稍放大一点看,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整体。于是,把范围扩大,首先扩大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出过有影响作品的一批作家。虽然这些作家大多已作古,但好在他们在晚年有的写了回忆录,有的写过不少回忆文字。由此,先易后难,从当今活跃的这一批作家做起,然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当活跃的那一批作家,再后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及北洋时期的那一代作家,这恰好就是比较完整的百年文学史上的“个人文学史”了。

  如何看这百年文学史?窃以为,文学革命之始,有人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然后有了创新的探索者,再后就引出一大群模仿跟随者。但不可否认,五四运动之后,知识阶层慢慢分化了,有的走向苏俄,有的趋向欧美;再后就出现了“左联”,出现了左翼文学、抗日文学和国统区文学。左翼作家要“火”过国统区作家,因为有大批朝气蓬勃、有才气的青年作家的加入。再后来,剩下“图解式”的文学了。简而言之,左翼文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直至七十年代,在大陆几乎一直是主流的,写什么,怎样写,都有一定之规。1978年秋天以后,情形有所不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逐渐走向多元……而今又是四十余年了。

  早就有人提出要“重写文学史”,也有所行动,然而一直没有人做这基础性的史料工作。没有百年的“个人文学史”,百年文学史不就成了无米之炊吗?鉴于目前的书业疲软,能力有限,只能这样慢慢地去做,待有了一定规模后,看是否有所转机。竭尽所能,坚持不懈,等到书系做到上百种时,那时就算是蔚为大观了吧。

  (“文学回忆录”丛书已推出刘心武卷、蒋子龙卷、张抗抗卷、宗璞卷、王蒙卷、梁晓声卷、残雪卷、陈忠实卷、李準卷、肖复兴卷、刘醒龙卷、张炜卷、王跃文卷、叶辛卷等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