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香我 前不久我写了一则小品文,是说我向来不喜欢牡丹,觉得其像极了浓妆艳抹的女人,过于俗气,但偏偏牡丹从古至今都顶着个“国色天香”的大名,真不可解。我把这篇小文章发到朋友圈后,很快有人留言说“我爱牡丹”。是一位女士,也是一位写作者。各有各的眼光,各有各的趣味,这很正常。 偶然在博客上看到一位作家的评论文章,说唐宋八大家“写得虚张声势,其实没有多少才华可言”,“什么‘韩潮苏海’、‘文起八代之衰’,都是胡说”,又说“重读一遍《古文观止》,觉得从前当范文来看的那些篇章,策论往往故作惊人语,颇不讲理;游记则多半空洞无物,实在没有什么看头”。这位作家是周作人研究者,著有《周作人传》。而周作人就是对唐宋八大家和《古文观止》很看不上眼的,尤其是对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知堂一笔抹倒,一有机会就要在文章里对其大加揶揄,其理由大概就是载道之文面目可憎。 我平日是喜欢知堂文章的,但我又不大能同意他把韩愈之文看得一无是处。举个例子,昌黎有一篇《与冯宿论文书》,文中道:“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也。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这样的文章,有见识,有性情,有文字,要我看是好得不得了。便是《古文观止》所选的昌黎之文,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等,我都很喜欢读。这自然是我看昌黎文章的眼光,不是因为它是大名鼎鼎的《古文观止》所选就说好,也不会因为知堂厌恶韩愈就跟着附和说不好。看文章亦如吃菜,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正不必同。 孔子教人“修辞立其诚”,其实不仅自己写文章要立其诚,就是看别人的文章,也要立其诚,喜欢是真喜欢,不喜欢是真不喜欢,这喜欢和不喜欢就都是好的。若是人云亦云,尤其是跟着名人后面学舌,要让人家觉得自己和名人是一样的高见,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又或者立异以为高,人家说好的他偏说不好,人家说不好的他偏说好,以显自家比世人都高明,更属矫情,其实可笑。 而于作者,文章被人家说好说丑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家能懂自己的文章。能懂,说好说丑就都是知音。易顺鼎曾有名言:“人生必备三副热泪,一哭天下大事不可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此真不是文人失态语,文章不遇知己,怕真堪一哭的,所以便连韩文公之文也要“以俟知者知”。
-
即时新闻
以俟知者知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7月22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孙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