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资提升、课堂落实、评测检验的基础上,广州普及美育的同时,形成了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多元特色格局。 传承岭南文化 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粤剧伴我行手账》,与家长一起随时随地记录与粤剧的生活点滴。作为广州市首批粤剧特色学校、联合国粤剧文化推广基地,西关培正小学从2005年起就设立了专门的粤剧班,对爱好粤剧的学生重点培养,师生们共同创编了富有特色的粤曲校歌、粤韵操等。 学校利用邻近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地利”,长期开展“馆校合作”,培训学生成为粤剧讲解员。2019年,学校美育老师与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编的全国首套针对广大少年儿童、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走进粤剧》,不但填补了小学缺乏系统粤剧教材的空白,还践行了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为在少年儿童中系统开展粤剧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州不少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课程美育、课堂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的作用,不断丰富美育资源,积极推进广府文化进校园,如粤剧、广彩、广绣等。 “早在2000年左右,广州的中小学就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美育的课程体系中,不少学校最初只是把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课程来开设,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像粤剧这样的广府文化不单单是美育的范畴,还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息息相关,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逐步让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深度融合,不少学校探索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学生在陶冶情操之外,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晓说。 打造高水平团队 广州整体布局谋划,重点打造了一批美育基地和高水平艺术团队。 今年4月,市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签订的“广州市学校第一批高水平美育团队培养(舞蹈)”项目正式启动,针对各校已有的“一校一品一特色”,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将岭南舞蹈区域特色作为核心,以“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通过线上会议、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美育工作,在提升学校美育团队水平的同时引领艺术教师整体水平提升。 “高水平美育团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过近一年系统、科学、高效的培训,各校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教学、舞蹈团队培养方面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各校舞蹈团队在统筹管理、教学实践、编导创意、科研创新、团员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华师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教授表示。 广州美术学院参与广州市教育局中小学校美育提升项目工作,组建团队参与广州市中小学校美育发展。通过项目合作,红棉小学的教师们对书法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确立了美育视野下的书法陶印课程教学,并以此转化为颇具特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 均衡城乡,一体发展 广州注重边远区域、与中心区域的统筹,注重全市学校美育工作的均衡发展。通过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高校、艺术专业团体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美育发展,选派音美教师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开展。 发挥艺术教研员、名师、品牌教师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大对乡村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力度,带动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 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采用区际交流、区内交流、区市交流、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定期组织城乡音乐和美术教师开展音乐、美术教研,在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中提升乡村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开阔乡村美育教师的思路眼界,带动区域内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实现整体提升。认定200所覆盖城乡学校的高水平体育美育团队,在全省首推引入11家高校和机构参与城乡中小学体育美育发展,每年组织100多场比赛活动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体育美育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丰富普及实践平台 广州学生的艺术实践平台越来愈丰富和普及。注重搭建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普通学生、高水平学生、乡村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有机会和平台。 结合美育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各学校基本建立各类艺术社团,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管弦乐、儿童戏剧、粤剧、语言艺术等群体性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样美育实践活动,培养1至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021年,举办第六届“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包括中小学师生书画及手工艺比赛、器乐、舞蹈、合唱、美育优秀创新案例、艺术工作坊、第三届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
-
即时新闻
【开花】特色:多元绽放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0月29日
版次:T22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