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法律的体面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02日        版次:A08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吴幽出镜致歉,一封“我现在遇到巨大困难、但我会履行1100万元的承诺责任”的公开信,让人充满唏嘘和同情,让很多想骂“老赖”“诈捐”的人实在骂不出口,甚至让将其告上法庭的其母校中国矿大承受着“不近人情”的舆论压力。无论如何,我支持中国矿大的起诉,虽然尴尬,但实际上这也是在救自己的学生,维护法律的体面。

  一个肄业的传奇学生,创业挖到了一桶金,母校110周年时慷慨捐赠1100万元,成为当时中国矿大收到的最大单笔捐赠。凭借这千万级捐赠,吴幽也上了公益榜成为公众人物。本来可以激励无数毕业生的多赢“佳话”,却因为吴幽这几年企业遇到困难无法履行承诺,而陷入“多输”的尴尬。昔日的捐赠故事有多甜美,今日的翻脸事故就有多难堪,母校将“诺而不捐”的学生告上法庭,双方不仅对簿公堂,更对簿舆论场。如果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一场悲剧啊,师生情、公益情、母校情这些本来温暖的情感,在辩驳中被撕得粉碎。

  一开始很多人骂吴幽“老赖”,吴幽公开信坦陈艰难后,很多人又开始骂学校“不近人情”:没有必要落井下石,为什么对学生缺乏关爱和宽容,毕竟这几年经济的确不怎么样,总得给人条活路不是?这学校的吃相太难看。——我不赞同这种对学校的指责,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但诉诸法律可能是面对这种困境最好的选择:既是捍卫大学的权益,维护法律和诚信的尊严,维护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心,也是在救自己的学生。

  有人觉得,正是中国矿大的起诉,让遇到艰难的学生背负“老赖”骂名,身败名裂。这个逻辑是不对的,“老赖”骂名不是起诉带来的,而是其未能依约履行承诺带来的。师生情谊的纠缠,母校和捐赠的道义矛盾,这种事只能越缠越麻烦,走向不可调和、无法修复的破裂,而起诉,恰恰是寄望通过法律这种理性的框架去解决问题,避免情感的非理性缠绕撕扯。无讼厌讼传统下,人们习惯于把“告上法庭”当成某种“闹僵了”“撕破脸”,理性地看,这事如果继续置于情感框架中去协商,脸可能撕得更破更难看。

  法律和舆论的双重凝视下,吴幽没有悔和退的空间,会更重视“承诺的履行”,有始有终,维护自己的诚信之名。这种起诉,从“私下的情感消耗”拉到公共平台上,有事说事,有理说理,有困难说困难,弱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结,反而更容易说清楚。吴幽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平台,面向公众解释,赢得了更多的理解。

  这事儿成为焦点,让一个企业的发展困境受到关注,这种关注,可能也会成为脱困的一种力量。在公众关注下履行承诺,树立诚信形象,最终对吴幽及其企业也能成为正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