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杨义:以“三通”绘制中华民族的文化地图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18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刘跃进

     杨 义 1946年8月30日-2023年6月15日 广东电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文学评论》原主编,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

    

  

  □刘跃进

  

  从古今贯通到激活先秦诸子智慧

  

  杨义先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充满理想,积极开拓,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追求中,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楚辞诗学》《李杜诗学》《读书的启示》《文学地理学论集》以及《杨义文存》、“先秦诸子还原系列”等60余种图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顾毓琇全集》《中国文史经典讲堂》等书籍19种,逐渐实现自己“从古今贯通到激活先秦诸子智慧”的梦想。

  总结杨义先生的学术理想,可以用“三通”概而言之,即古今文学的贯通、中华文学的融通、中外文学的互通。

  杨义,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1965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70年分配到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工作,工人、宣传干事。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在唐弢、王士菁等先生的指导下,以鲁迅为研究对象,撰写了二十多万字的硕士论文。1998年在香港推出《鲁迅作品精华》。担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后,杨义对该书所有点评进行脱胎换骨的修订和深化,点评的篇幅,由原来的三四万字拓展为近20万字,201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还原真实的鲁迅, 揭示了鲁迅思想和文学的精髓。此外,还有《鲁迅文化血脉还原》等作品。

  1981年8月,杨义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当助理研究员,1985年任副研究员,1989年任研究员。在这十年间,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为此阅读了两千多种小说。下了十年苦功,最终完成150多万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成为了杨义先生的成名作。

  在这以后,杨义先生试图突破古今文学研究分家、“隔行如隔山”的模式,开始研究并写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等。他认为中国古典学若不言及诗骚词曲,可能会顿失精神,因而在研究古代小说史之后,杨义先生又转入古代诗学领域,陆续写成《楚辞诗学》《李杜诗学》。

  进入新世纪,杨义先生开始对孔孟、老庄、墨韩、《孙子兵法》《吕氏春秋》以及群经、秦汉文献、出土简帛,进行穷搜博览,陆续从知识发生和生命还原的角度,写出一批文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他提出三种“方法综合”:一是对本有生命的复原性缀合,二是对战国秦汉书籍制度的过程性辨析,三是对大量材料碎片进行全息性的梳理整合。

  

  学术兴趣永远在变化中

  

  杨义先生曾说:“我本人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或文学的地图。这幅文化地图是对汉族文学、50多个少数民族文学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绘制的。”1998年底,杨义先生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还担任《文学评论》《文学年鉴》主编,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组长,2006年成为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这就为实现他的梦想,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在《风卷红旗过大关——〈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年论文选序》中,杨义先生自豪地指出:“把诸多古民族和少数民族的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纳入中国多民族文学多元一体的总格局,探讨其丰富多彩的成就和相互关系,探讨其中心的凝聚力、辐射力和‘边缘的活力’,探讨其融合成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历程。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壮族、哈萨克族、彝族、傣族在内的各民族,都第一次写出自己的专门文学史。尤其是史诗学和各民族文学关系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根本上打破了‘中国是史诗贫国’的不明家底的缺陷。”

  2010年4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近代公共媒体与澳门、香港、台湾地区的文学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杨义先生提交的论文是《西学东渐四百年祭》。他从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之死,说到《四库全书》,讨论了四百年来中西文化的对撞、互渗、选择和融合的过程。

  此后,他任教于澳门大学,在潜心研究之余,不时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讲学,从本质、内涵、方法上探讨文学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并在众多领域,涵盖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来四百年的西学东渐过程,中韩日相互影响的东亚化,以及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老子、庄子、屈原,到唐代的李白、杜甫, 直到近代的鲁迅、沈从文等一系列思想家、文学家的典型个案, 进行深度的文学地理学的分析, 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见解, 在诸多领域丰富了学术史和文学史的叙述。

  回顾杨义先生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工作,不论是古今文学的贯通、中华文学的融通,还是中外文学的互通,他的学术兴趣永远在变化中,没有丝毫守成的意思。他在总结《文学评论》创刊60年的历史经验时说,60年的落脚点是开拓,这又何尝不是他的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