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 《艺林烟云》中,唐吟方记有一则沈尹默笑话:此位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为《大公报》撰文,稿既刊出,报方未及时开付稿酬,其致函询问。《大公报》社长王芸生手持沈函,语员工曰:“先别给他开,等他多来几封信再说,此公字很值钱。” 报社用稿后,按时给作者寄付稿酬,天经地义。《大公报》迟寄稿酬,可能存在客观原因。王芸生对员工即兴点评沈尹默讨债函,应属玩笑语,是当不得真的。 倒是著名报人徐铸成晚年撰著《报海旧闻》,记述自己弱冠之年与郑孝胥的一面之缘,写得委实生动风趣。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号太夷,别号海藏,晚年亦有号夜起。福建闽县人。其早岁即有文名,尤工诗,是晚清同光体闽派的领军人物;复善书法,世称“郑书”。沙孟海撰著《近三百年的书学》,对其书法给予很高评价。郑孝胥最为世人熟知的书法作品,当推“交通银行”四字,如今在通衢大邑,随处可见。 徐铸成与郑孝胥相遇,时为1929年,是岁陕西出现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载道。《大公报》面向社会发起陕灾募赈,各界响应捐款者众多。时任天津《大公报》编辑的徐铸成,被总经理胡政之临时派去助点捐款数目,开具收条,登记账册。据其回忆,一天,位于天津市中心四面钟繁华地段的《大公报》馆门口,停下一辆马车,走出来一名瘦高个子、留八字胡须的老人,袍子马褂,腰板挺直,臂上挂着手杖。其来到捐款柜台外,拿出二十元,找徐登记,并自报姓名:“郑孝胥。”徐在中学时代,就听闻这名“书法家”的大名;赴北京求学,在琉璃厂更看过其写的不少招牌和出售的对联、条幅。现在见“大书法家”立于面前,徐遂灵机一动,佯装听不懂对方的“福建国语”,抽出一张白纸,敬请老人“留名”。孰知,郑孝胥竟自怀中掏出一张名片,递过来,徐只得为其开付收条,并眼睁睁地目送其出门上车走了。半个世纪后,徐铸成记写这次有趣邂逅时,尚意颇怏怏地指斥郑孝胥“狡狯”。 读《郑孝胥日记》,可知1914年5月,其隐居沪上时,便拟定卖字广告,“以寄九华堂、戏鸿堂、朵云轩、吉羊楼、锦润堂、大吉庐、锦云堂诸纸店;又至时事报馆,托登广告”,开始订润鬻字。此外,与北京的致美斋、英古斋也建立了代收润例的交谊。1928年出版的《北洋画报》,载有《述郑孝胥先生》一文,言其鬻书景况:“初鬻字,年可三千金,逐年递增,癸亥以还,年可得一万二千金,比岁干戈遍地,百业凋零,而求书者,有加无减。”文中提及的“癸亥年”,对应的公历年份为1923年2月-1924年2月。于此可见,郑孝胥来《大公报》报馆为陕灾捐款时,其书法作品在国内正售卖得红火。况且,其毕生恃才矜己,于一介毛头小伙面前摆出上述“惜墨如金”举动,自是顺理成章行为。 狡狯,在汉语中的释义有四个:一、儿戏、游戏;二、戏言、玩笑;三、诡诈;四、机灵。郑孝胥因晚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身败名裂。徐铸成行文若秉承春秋笔法,读者理解此处之“狡狯”,则宜取第三词义。其实,就是取第四词义来解读郑之行为,亦无不可。毕竟,作为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郑孝胥的言语、行为,固以傲岸著称,却也素享精悍之誉。
-
即时新闻
其毕生恃才矜己,于一介毛头小伙面前摆出上述“惜墨如金”举动,自是顺理成章行为
“此公字很值钱”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4月16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