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东坡之道:追求完美,接纳不完美,方得坦然洒脱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2月25日        版次:ZHA15    栏目:文史杂谈    作者:夏杨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苏东坡是世界级名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上一个千年影响世界的12位人物,他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苏东坡为何能入选?总结起来,涉及品性、人格、精神、才华等多方面。

  他品性高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他智慧而坚韧,宽容而豁达,无论遭遇什么挫折,“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人格独立,追求自由平等,“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

  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对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民生疾苦有切肤之痛。他有担当精神,勇于仗义执言,为弱势人群说话。他重实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到之处,修桥、治水、浚湖、救灾等,都是惠民之举。

  当然,更为人所知的是他卓越超世的才华,这是他为后人称道和喜爱的最突出因素。

  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总结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列出四个耀眼的名字: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他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而且,苏东坡不只是个优秀的诗人、词人,还是优秀的散文家、优秀的书画家、优秀的学者、优秀的知识分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虽然在某一领域很难说独步古今,但在那么多领域的全才通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国维对四伟人的评价还有后半句:“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确实,苏东坡在民间的影响,除了他的才华,还有他的人格。

  对此,复旦大学的黄玉峰教授曾将苏东坡与多位杰出古人作对比。他说: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份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份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份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份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份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与程朱比,苏轼多了一份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如此比下来,苏东坡真可谓“完美”,是理想化的人物!

  然而吊诡的是,如此“完美”之人,面对的却是极其“不完美”的人生。

  苏东坡的性格率直、刚正、较真,得罪了很多人,树了很多政敌,仕途难免四处碰壁。他一生大起大落,有1/3时间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他的一生,有时是尚书,有时是太守,有时是阶下囚,更多时候是被放逐的贬官,没职务,没收入,没自由,还要自己想办法养家糊口。

  而在生活的磨难中,他的人性之光依然熠熠生辉。

  他走向江湖、民间,变得更接地气,僧侣、道长、山野渔樵、贩夫走卒等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对身边人、对生活充满了爱,饶有兴趣地体味生活之美。在黄州,他开荒种地;在惠州,他酿酒、烹饪;在儋州,他总结生蚝的吃法……还乐在其中记述于文字,忙不迭地和亲人朋友分享。

  他的在困境中保持自在喜乐的人生态度,对后世影响更大。林语堂在《苏东坡》中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后世很多文人、学者、士大夫,以模仿东坡的生活态度为时尚。

  政敌的打击让他离庙堂越来越远,生活的磨难却让他的心越来越真。他原本就是个大智慧的人,经历波折后更是大彻大悟。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获赦北归,途中写下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或是调侃之作,也或是他内心的真实流露。

  他给儿子的遗言,是一首禅意十足的诗《观潮》,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无缘亲至总心存遗憾,看过之后才觉悟,原来的妄念不过如此。

  人不必有太多执念,能够放得下,方得自在与从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归人。”生如夏花与流星,灿烂、耀眼,但倏然间就会消逝、湮灭。有生之时,当珍重、热爱,积极、乐观,恬淡、从容……追求完美,也接纳不完美,方得坦然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