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李丹麟后继有人 李长天深得真传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2月25日        版次:ZHA15    栏目:文脉故事    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

    

  作者/徐志达 吴定球 何志成

  

  李丹麟(1846—1916年),字仁薮,号星阁,归善县城(今惠城区桥东)人。他出身贫寒,十岁丧父,“佣于鹤林寺以养母”,年方十五就能为街坊作画写对。

  李丹麟的画法不师而成,随意挥洒。评论家认为他是岭南大画家“林良后一人而已”。惠州名士江逢辰赞其作品“下笔如飞光,粗掣铁索精毫芒,阿多罗汉尤擅长”。其画风下笔如飞,大胆泼辣,笔势抑扬顿挫,极富节奏韵律美;墨色浓淡对比强烈,风格奔放粗犷,但精妙处却十分传神。人物画特别是佛道人物,颇受读者喜爱。

  自学成才的李丹麟得到惠州知府杨霁赏识,得以跟随国使出洋作万里游。在这趟旅程中,李丹麟游历了美、日和秘鲁等国,后又自费游览越南、柬埔寨及南洋诸岛,历时三年。创作《华盛顿图》《日本富士山图》《南美穷人背子卖物图》及《夏威夷童子海底拾银图》等共205幅,集成一书,名曰《游历图记》。

  可以说,在清末中国,像李丹麟如此具有国际视野和近代意识,藉绘画宣介异国文化以开启民智的画家,并不多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李丹麟任福建永定知县(据新编《永定县志》),其时已年过六十,不久退休返乡。他将画艺悉心传给侄子李长天,培养了又一位著名的惠州画家。

  被称为平民画家的李长天(1878—1970年),自小寄居李丹麟家中,流露出对美术的浓厚兴趣。长大后,一边以扎灯笼、糊灵屋(人死后用竹纸、图案做成的屋)补贴家用,一边勤学苦练,将李丹麟的丹青技巧继承下来。

  到了上世纪20年代,李长天在业界已经崭露头角。1922年,广东省举办《第一届全省美术展》,李长天以一幅《百鹑图》(寓意百旬喜庆)受到岭南画派名画家高剑父、高奇峰等人的好评,获一等奖,被当时的广东省长陈炯明以高价收藏。

  晚年李长天又爱上新安画风,一改往日清秀的风格,笔墨日见老辣,常用焦墨,横涂竖抹,沉雄浑厚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惠州现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