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云半结庐 丹霞胜迹》看自然遗产地丰厚文化遗产

来源:新快报     2024年01月14日        版次:A11    作者:

     ■《云半结庐 丹霞胜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云半结庐 丹霞胜迹》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202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丹霞山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来梳理丹霞山的发展脉络,结合自然地貌特征归纳文化景观构建方式,对文物点数量、空间分布、构造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选取了价值较高、保存状况较好的文物点进行展示介绍。

  丹霞山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其文化遗产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民国时期,移民、僧侣、民众、避难者访客等在此选址聚居、营建寺院、建造山寨,留下石刻、诗词、绘画……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建造独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价值。

  从1928年冯景兰提出“丹霞层”开始,丹霞研究主要围绕地质、地理、动物和植物等自然遗产方面开展,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清代陈世英等修撰的《丹霞山志》对明末清初长老峰一带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的众多文物古迹则鲜见于史料。1960年,文物工作者曾对浈江沿岸的鲶鱼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1982-1983年曲江县对当时尚属其管辖的韶石景区进行文物普查,编撰《曲江县文物志》;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丹霞山开放区域各类文物古迹点进行普查,共完成7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基本信息登记。

  2020年12月始至2022年,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发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数度深入丹霞山山区开展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调查范围涵盖丹霞山风景区及外围景观环境保护带总计373平方千米,调查记录了246处从史前时期至晚清民国的各类文化遗产,包括遗址、山寨、寺庙、传统村落、古墓葬及摩崖石刻等。

  (图文资料来自“考古大家谈”公众号)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