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无形的中外文化,通过有形的玉雕作品相会、相交、相融,和谐统一在艺术家的指尖上、作品里,使“北美风土”尽显“东方风韵”

一书一人一世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17日        版次:A06    栏目:遇见    作者:萧宿荣

    

  

  □萧宿荣

  

  我当编辑30年,编书数百种,胡昌民先生的《玉桥——融东西文化 琢加拿大碧玉》(以下省称《玉桥》)是过程独特、意义独具、收获独到的一本。近40万字的《玉桥》一书,是一本论述加拿大碧玉雕刻艺术、展现作者艺术观念的专著,是胡昌民先生47年雕刻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美学提炼的结晶,它让我们惊喜地看见东西方雕刻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部图文并茂的专著,既有相当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观赏性;既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有很好的艺术指导价值和收藏价值。

  《玉桥》的出版历时8个月,从图书设计、排版、制作,到书稿编辑、加工、校对,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一丝不苟、反复推敲,确保了内容质量的一流水准。《玉桥》得以在中国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在温哥华的知名华人出版人张辉先生的热心推荐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团队的重要贡献。《玉桥》的出版,为疫情时代中国与国际出版往来互动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33年前,胡昌民先生负笈留学,来到美丽的“枫叶之国”加拿大。他克服种种困难,忘我奋斗,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承受的委屈与辛劳,可想而知。胡先生表现出的勤劳朴实作风和不断开拓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怕牺牲、勇于创新精神的个体呈现。从和胡昌民先生两年多的对话、沟通、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胡先生是一个诚恳、执着、纯善、儒雅、高尚的人;从大家对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贡献的评价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胡先生是一位刻苦、专注、一丝不苟、琢石成玉、龙场悟道的艺术家。

  胡先生从中国到加拿大,从牙雕到玉雕,47年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最终达至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还担任过加拿大玉石研究院院长,致力于弘扬传承玉文化,倾情护佑玉雕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桥》是他对工艺美术、对中西文化、对美学美育的热爱以及造型艺术实践创作的结晶,融汇了他对艺术、对审美、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解读、独到体悟与通达智慧,呈现了他深植于内心的“根向下生、花向上开”的中国艺术家的精气神。

  作为移民国家,加拿大玉雕艺术吸收了欧洲石文化、非洲木文化、亚洲玉文化的精髓,多元文化的跨界融合、创新,使富有独特艺术气质和风韵的加拿大玉雕文化得以在北美文化土壤中生根、散枝、开花、结果,日臻成熟,使这一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以它生活化、大众化、本土化的特征与民众生活更贴近,与社会时尚更密切。无论在选题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审美趣味上,它力求符合当今时代、符合西方各个族群的审美需求。因此,这种艺术扎根在民间,流行于现代,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工匠精神依附于艺术精神,蕴藏在工艺、技术和艺术背后的,是文化、思想和哲学,这是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灵魂,雕刻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胡昌民先生在中国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教育熏陶,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脉,一经与西方文化底蕴打通、对接,中式思维、西式思维、中西文化相互交织、碰撞、激发,相互取长补短,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便别有洞天,源头活水泉涌而来。他用玉石演绎生命活力、人文精神、自然天趣和美的形态,使纯技巧性的工艺富含新意,使造型艺术更加具有艺术内涵,显著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品位。中国的、世界的,东方的、西方的,无形的中外文化,通过有形的玉雕作品相会、相交、相融,和谐统一在艺术家的指尖上、作品里,使“北美风土”尽显“东方风韵”,玲珑剔透,绽放夺目光彩,充分地展现了玉文化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神奇魅力。

  从这个角度说,《玉桥》是中国艺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进西方艺术世界,是“东风西渐”新的重要的成果,可以给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以及世界优秀文明输入中国,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