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近来“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这个话题很热,在卷绩点、卷保研、卷实习之后,似乎又准备“卷社会技能”了。一名网友在帖子中写道:“已经大二了,突然意识到社保、保险、纳税都是零概念……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就快要开始实习,连三方协议、劳动合同都一无所知。我现在宁愿花钱去学,也不愿出社会被毒打。”报道说,这个吐槽引起很多大学生的共鸣,很多人都认为大学课堂应该开设“成年人必备的社会常识课”,帮助年轻人顺利地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呵呵,当我拿这个话题跟一些年轻人讨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自责和反思:觉得大学生确实跟社会脱节了,对财务、租房、合同、社保等生活常识的无知,确会给自己未来融入社会带来挑战,大学应该开这门常识课。——很少有人质疑这种“热搜话题”。大学生真跟社会脱节吗?大学真缺这门课吗?大学生真需要这种实用的成人常识课吗?大家面对这个话题时的顺从性反思,既让我看到了批判性思维的缺失,更看到了身在校园中的人面对社会时的茫然:大学学习和校园价值没有给学生带来“道”的专业自信,还没走向社会,心态上已经处于被“社会标准”规训的状态,承受着“社会标准”的凝视重压,被种种“术”所碾压。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社保、保险、劳动合同、租房买房、生活缴费、贷款流程,我问一个学生,你现在需要知道这些“社会常识”干嘛,将来会不知道吗?想掌握这些信息,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是太容易了吗?人的精力太有限了,大学需要学的知识太多了,何必让这些“将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常识占据你在这个阶段如此宝贵的时间和大脑内存?爱因斯坦这个故事很有名,有记者问了他一个物理学上的常识性数字,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知道”,后来有人问起此事,爱因斯坦诚恳地说:“我确实不记得那个数字。”看到对方的不可思议,他解释道:“我没有必要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只要在百科全书里面一翻就能翻到的数字,我从来不去记它。” 是啊,网上随便可以查到的常识,未来生活中自然会了解的信息,为什么要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呢?不要总想着在每个时候、每个方面都赢过别人,都赢在起跑线上,我们得承认,得在某些方面“输”给别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恒定的,聚焦于某个方面,其他方面肯定就少了:花时间去死记硬背那些常识,专业学习的时间就少了;让每一门课都能得高绩点,自然就没法在某个方向上做到特别突出。整天混社交,读文献的时间就少了。大学生之所以卷得很累,巨大的生命和精神内耗,就在于这种加法思维,热衷于每个方面跟别人所擅长的去比较,把有限而宝贵的精力用在加法上,而不是在“认识自我”中通过减法给志趣和擅长留出空间,不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可以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