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洛阳石的风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22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胡红拴

  □胡红拴

  

  也许是土生土长的缘故,每次回洛阳,都会在家乡日新月异的飞变中倍感目不暇接一词之意,也会让我这故乡的“老马”,难以辨识那些一次次早已叠加存放在心间高处的故乡记忆与风物,但双眸热泪的一次次清洗,又让这陌生与熟悉一次次重叠,于暖心的乡音里,再次收获乡情的甜蜜。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家在龙门西山,记得童年的时光,常常爬于山之高处北望,看烟波里的洛水东去,看涧西的工厂林立,看邙岭的默默守候,当然,更会听伊阙之水的晨语与暮声。

  作为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的龙门石窟,是我幼时的“玩伴”,对它的情结,早在三十多年前《人民日报》文摘版转载我的那篇《龙门石窟药方洞》一文中已有心迹的彰显。如今的龙门石窟研究院,早已迈上世界博物研究的舞台,那直抵心魂的东方石窟造像艺术,早已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有“博物馆之都”之称的洛阳,形形色色的博物馆遍布河洛大地。且不说早已名闻天下的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关林古代艺术博物馆和邙岭之上的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官方文化殿堂,那星罗棋布的民间博物馆,也同样繁星闪闪,耀人眼目。

  也许是身在自然资源系统又从事文化行当的缘故,回乡常去的博物馆,多是洛阳的“根文化”与“石文化”之所,就说“听石馆”与“洛阳河洛石文化博物馆”吧,一行“石诗”,似可读尽46亿年的地球演变史以及自然造化的千变美态和万般风情;似可读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人情风土和河洛之地的点滴雅趣。

  “听石馆”坐落于洛阳伊滨新区的伊水之畔,方方美石,美奂美轮,既有黄河乳汁浸泡过万年的“奇珍尤物”,又有珠江、长江水系输送的“玉”“钗环”,戈壁的清冷,东海的波澜,都会在这馆中的“方寸”之地呈现万般诗意与心灵独语,都会在于无声处,让心魂沐浴,感悟造化之奇绝,也让敬畏之心一次次倍生,顿悟、感悟,敬畏、热爱。

  位于清代所建之潞泽会馆西侧的洛阳河洛石文化博物馆,正如其馆名,是个以“河洛石文化”为内核的具有专业个性的专题博物馆,与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铜驼暮雨”为邻;还有丝路东起点的“班超出使处”,以“清代山陕会馆”为址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洛阳民俗博物馆……相簇相拥的“古事”,文风厚重的“烟岚”,也让这“石的风”在古城荡漾,更让其越洋过海将华夏的文明之花遍撒彼岸,这可能就是这个馆不大而味又颇浓的文化之地能几次登临学习强国平台的缘故了。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路径与石总是息息相关,新旧石器,石窟图腾,造像碑文,哪一个能离开石之相伴,哪一个能离开石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