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学生为何厌恶写议论文?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7月23日        版次:A08    栏目:【拒绝流行】    作者:曹林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作为评论员,特别讨厌一些营销号推送的“某某媒体高级词汇替换”,将大媒体的评论文章文字进行拆解,生吞活剥,总结出一些“高级词汇”,让写作者去模仿,什么将“满意”替换为“欣喜于”,“不满”替换为“困惑于”,“缺乏”替换为“匮乏”……这种舍本逐末的肢解式文字技巧,毁了中学生的表达,让学生们厌恶写作。很多学生对议论文的厌恶,就是从这开始的,不是自然舒服地说自己的话,而是套别人的话才显得高大上,窒息了学生的观点表达欲望。

  话语是在有机写作中生成的,读书中积累的,思想中涵养的,而不是找几个高大上的词“现成替换”。再好的语言,也经不住这么“替换”,所谓高级词汇,很容易就成套话、空话了。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八股泛滥,语言腐败,就是不少这种所谓“写作技巧”带来的。今年高考某地所谓高分作文,满纸“替换式高级词汇”,语言整容化、替换化、造作化,缺乏清新自然之气,可能就是深受这种套作文风之害。如何学习媒体的时评文章?鸡蛋好吃,不是把鸡蛋打碎去研究它,而要研究下蛋的鸡是如何积蓄营养的。要学习评论员的写作和积累方法,而不是把他们的文章进行肢解,大卸八块卸成“高级词汇”,让学生去套作填空。

  我一向认为,作文和评论是思维的产物,而不是文字的产物,文字是思维的结果,思维被热启动了,文字自然源源不断,否则就是编、憋、挤。套路说明什么?说明思维根本没有启动,而是把一个备好的、僵化的模式套上去,与题目完全是两张皮。

  包括中学作文的写作,整个过程都是批判性思维所驱动的,观点是思维的产物,表达是思维的产物,有清晰的思维才会有清晰的表达,没有“我想清楚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这回事,表达不出来就是思维还没有畅通,批判性思维还没有让观点贯通。标题、开头、结构、选题、由头、语言、结尾、判断、论证、逻辑,无不是由批判性思维所驱动。

  批判性思维能让写作教育破除那种“动作分解观”,用整体思维去贯通连续的写作过程,避免把文章肢解开来讲。因为一个人自然的写作过程,就是把评论文本当整体看待的,不会对“动作”进行分解,不会离开整体的思维去孤立考虑标题,思维贯通,在整体中讲结构、标题。作文教育传授的不是一个个“知识点”,不是动作分解的套路,而是用思维勾连起来的、能创造新知识的网络。